吳羊璧
這個冬天,雪災在南方非常嚴重,造成很多損害,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
但是,客觀環境很複雜,在這一方面造成災害,在另一方面卻帶來若干正面效果。
冰雪之後,看到電視上的新聞說,杭州地區今年的茶葉看來會豐收。因為特大的冰雪,把蟲害減低了,蟲少了,可以少用農藥。因此人們喝茶的時候,可以少擔心茶葉上殘留的農藥。整體來說,茶葉將會又豐收又好質量。
大雪,會凍死害蟲,減少對農作物的損害。這個經驗,農家是早就知道的。傳統經驗就說:瑞雪兆豐年。這個「兆」,有客觀存在的根據。
這些現象,上升到理論的層次,就是人們常常談論的一些基本哲學概念:事物是會變化的,發展的;正面與反面,會互相轉化;事物不是孤立的存在。甲發生了變化,會引來乙的變化;事物發展的結果會促成新事物的產生,人們認識了這些規律,又可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等等。
這些哲理思想,在西方來說,有唯物論與唯心論,有辯證思想與非辯證思想。當抽象地去讀這些理論時,很玄,很不易掌握。但是一結合具體的客觀事物,就很生動、有趣。
中國自古也有這種抽象起來的理論。最現成的例子是《易經》的基本思想。《易經》把宇宙萬物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乾,一是坤。乾是陽剛的一面,坤是陰柔的一面。兩個方面互相作用,產生萬物,發展萬物。兩方面的因素,不斷變化,萬物由此有規律地發展。
老子的「道」,也是這樣。道是宇宙的規律,正面與反面互相作用,有時「反者道之動」,有正有反,有了動力。而「弱者道之用」,弱是平衡狀態,平常狀態,經常狀態。但經常靜止是不可能的。還是要有變化,有變化才有前進。
這裡想以《管子》中的一個故事,作為具體的例子,用來作結。
管子(管仲)做了齊國的相,使齊國富強起來。有一次,齊國北方的澤地起火,火光映照到朝堂那裡了,情況很緊張。「齊之北澤燒,火光照堂下。管子入賀……」(《管子.輕重甲》),管子在火光中卻去向齊桓公道賀。
管子向齊桓公道賀說,好了,「農夫必有百倍之利矣」。果然,這一年,齊國收成很好。農夫早早就交足了租稅,糧食又豐收。
齊桓公問這是甚麼道理。管仲說:像齊國這樣的「萬乘之國、千乘之國」規模的國家,很需要柴草(當時的社會,做飯還只是燒柴草)。北澤那裡的草木燒光了,這樣,農夫就能夠把他們積存的柴草拿出來賣好價錢,手頭寬裕,春、夏的耕作工作就會做得很好,這就是租稅九月就能交納齊備的原因。「此租稅所以九月而具也。」
那時的生活水平還很低,物產不豐富。北澤的柴草燒光了,應不是好事,但是管子看出了這裡面存在著一個因素,可以變不利為有利,那就是農夫可以把積存的柴薪賣好價錢,用來充實他們耕作的工具,因而轉為促進了秋天的豐收。
這些故事,不是叫我們坐下來等禍自然變成福,是要人們有信心:消極因素可以變為積極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