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睹書思景,舊巴黎盡收眼內。 照片由作者提供
黃仲鳴
每一個城市都有每一個城市的文學。漫遊城市,如果我們熟悉一點歷史,其興味和感受便特別不同。如果按照一張城市地圖去尋求文學的蹤跡,更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
記得去年暑假遊覽青島,按圖參觀了沈從文故居、洪深故居和康有為故居。睹物思情,遙想當年文人在這裡的生活和著述日子,印證一下他們的作品,所得果然更豐盛。
香港有小思的《文學散步》。日本專研法國小說的鹿島茂,有《巴黎文學散步》(吳怡文,游蕾蕾譯,台北:日月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八年三月)。鹿島茂身臨巴黎,按照作家筆下的景區描述,來個今昔對照,是旅遊+文學的散文佳作。例如左拉的小說《巴黎之胃》,有段文字述及巴黎的中央市場:
「真正令他吃驚的是通道兩旁的巨大棚亭,層層疊疊的屋頂,在如塵粒般閃爍的燈火襯托下,好像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擴張,最後消失在空中。此景讓他陷入夢境般的恍惚之中,呆呆的凝視著這座巨大又富規則的清亮水晶宮殿。」
這座「清亮的水晶宮殿」,在一九六九年已拆除,遷移到巴黎郊外。鹿島茂一九八五年春天,曾造訪這座新棚亭,規模與雄偉固然不及舊址,而內裡,主要是舞廳和各種活動的會場,當年左拉所描繪的景象已不復尋,「活魚海鮮剛剛運到。載貨的馬車一輛挨著一輛。每輛馬車上都載著裝滿魚簍似的大木箱。這些都是從大西洋沿岸用火車直接運送過來的鮮活海產。」
一座十九世紀的建築,就這樣消失在巴黎。當年風采,唯有在左拉的文字中尋覓。政府之藐視文物,莫此為甚!
很多很多年前,看史提夫麥昆、蘇菲亞羅蘭主演、改編自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對這座建築便有深刻的印象。這座古建築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十二世紀時已開始改建,直到二千年才完成今日的風貌。鹿島茂寫巴黎聖母院,當然不能不寫雨果。
這座建築物也因透過雨果的筆尖而聲名更顯更著。且看十九世紀的雨果,如何寫十五世紀的聖母院:
「一邊喘氣一邊爬上塔頂的人,首先一定會對跟前無數的屋頂、煙囪、道路、橋樑、廣場、尖塔、鐘樓所形成的景象,感到目不暇給。」
「從巴黎聖母院的鐘樓往下看,便彷彿近視眼的人戴上了眼鏡似的,整個巴黎的風貌頓時清晰浮現。從巴黎聖母院的高度,剛好可以清楚眺望巴黎的街景。」
這部書一共寫了巴黎二十四處景區,也寫了二十四位大作家對這些景區的描述。除左拉和雨果外,另如奈瓦爾的羅浮宮、普魯斯特的香榭大道、小仲馬的意大利大道、大仲馬的瑪黑區、都德的里昂車站、福樓拜的瑪德蓮教堂、莫泊桑的凱旋門……讀來都饒有趣味。假如有日遊巴黎,必攜鹿島茂這書來漫遊追思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