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從藝術關注到地區關注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5-04]
放大圖片

文:梁展峰 圖:阿棠提供

——香港的藝術家駐留計劃(上)

 2005年於本地成立的「國際藝術家交流工作坊(香港)」(AiR)舉行的「灣仔.現場」是近年本地大規模的藝術家駐留計劃(Artist-in-Residency),藝術家一起住在社區,走訪區內各特色地方,最後展出對應社區獨特歷史及文化的個人作品。

 世界各地大小駐留計劃多過二百個,也許是雙年展、藝術空間外另一推動藝術旅遊的新潮流。這些駐留計劃形式主要是讓一眾藝術家住在一起互相交流,然後在計劃尾聲發表創作,本港藝圈熟悉的例子包括紐約的P.S.1和佛蒙特州的Vermont Studio Centre。新興形式則要藝術家進入社區,對應區內文化和環境而創作,如波蘭格坦斯克的「澡堂當代藝術中心」(Bathhous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和清邁的ComPeung。

 AiR時至今年舉行第二屆,以沙灣道的九龍工業學校為交流基地,以講座和工作室代替展覽。

 這次AiR舉辦的駐留計劃「4 x 4」請來兩組海外和本地藝術家分開兩個月輪流駐港,藝術家各自探索個人對香港社區的興趣之餘,以工作坊及分享會代替展覽為計劃作總結。

 其中的Michael Townsend與學生和社區居民就進行街頭創作,他們到青山道及昌華街交界等待重建的舖位,在其舖面大鐵閘和門前行人路以彩色膠紙作畫,表達各人對社區發展的期望和回憶。自七一遊行後,示威形式「嘉年華會化」,以藝術手法表達社會訴求越見明顯。誠然,AiR的駐留計劃強調「社區為本」,以社區為「實驗室」,適合此類關注社區的藝術家。但當計劃強調「社區」時,它其實是一種藝術式社區考察和參與,故此下次大可以請建築師、音樂和文化人等駐留香港,是否藝術並不重要,能與社區「親善」、「交流」才是這個「4 x 4」的重心。

 不過也許這正顯示了香港的駐留計劃的困局。本港現時駐留計劃多數是在大學中學請藝術家來演講或進行工作坊。政府的一類則以表演團體為主,進駐各區表演場地,保證場地使用率並有利進行地區性藝術推廣。這種方式實以推廣藝術服務社區換取創作空間,是以受惠數字為重的行政思維,忽視了藝術家本身作為一個社會階層的需要。駐留計劃本應讓藝術家真正能專心創作,提高素質,以利持續發展。

 「社區為本」的新興駐留計劃能打破「為藝術而藝術」的空中樓閣式創作固然好,但要反思讓藝術成為表達民意的手段之餘,應如何成為反思社會議題的催化劑。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