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不容忽視緬甸風災的蝴蝶效應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5-08]

■張敬偉

 據緬甸國家電視台5日報道,2日登陸緬甸的熱帶風暴已造成至少數萬人死亡,隨著救災深入,死亡人數還可能繼續上升。可以說,這是繼東南亞大海嘯之後另一起嚴重自然災害。目前,該國政府已經展開了緊急救援,並向國際社會發起救援呼籲。聯合國、中國、東盟、歐盟和美國等開始向緬甸伸出援手。但是,這些外來的救援對於災後重建和安置數十萬流離失所的人而言,無異杯水車薪。加上緬甸處於亞熱帶地區,夏季提前來臨,災後防疫任務也十分緊迫。國際社會基於緬甸的國情,亟需「好人做到底」,使其順利渡過難關。

救助緬甸關係全球安危

 首先,如果國際援助不到位,災情得不到緩解。除了可能再次出現的風災侵襲,災後疫情的爆發和擴散同樣對區域公共衛生帶來隱憂。目前緬甸周遭國家正處於疫情高發季節,泰國、越南、老撾曾經是禽流感的重災區。中國境內某些地區也有手口足病疫情發生。如果國際社會尤其是世界衛生組織(WHO)不提前介入緬甸災區防疫,災後疫情極可能在本區爆發流行,甚至蔓延全球。

 其次,緬甸是亞洲稻米的重要出口國。遺憾的是,這次熱帶風暴侵襲地區恰恰是該國稻米主產區。這必然導致緬甸稻米減產,從而使緬甸調整稻米出口貿易,保證內需。據報,目前緬甸已經推遲5月份向斯里蘭卡和孟加拉國出口數萬噸大米的計劃。這一消息,讓世界糧食計劃署備感憂慮。須知,國際糧價自3月份以來已持續上升,全球性的「糧荒」已經出現。緬甸緊縮大米出口,將拉升新一輪的糧價高企,造成世界糧食市場的新一輪恐慌。

 可見,緬甸雖小,卻是全球「木桶」的那塊「短板」。全球只有行動起來,加大援助,才能彌補短板。遺憾的是,西方國家囿於政治意識形態偏見,在對緬甸災區援助上存在心結:一是在災情發生後,美國雖然通過仰光大使館表達援助之意,卻又不願意通過政府層面直接奧援,而是通過世界糧食計劃署和其他國際機構提供間接奧援。延誤了救援時機。二是出手小氣。如美國至筆者截稿時並未透露援助金額數目,歐盟只拿出區區200萬歐元顯得善心不足。從西方國家對緬甸災情的道義和責任顯得孱弱乏力。

 緬甸天災引發的蝴蝶效應還折射了這樣的道理,在以實力為基準的國際政治格局中,弱小國家也不容忽視。就緬甸而言,減少稻米出口就能影響全球穩定。可見,弱小國家同樣能夠左右世界政局走向。因此,近日泰國總理沙馬表示,泰國已經同意國際市場的主要大米產區、湄公河流域諸國加入大米輸出國組織,以便研究如何議定國際米價,穩定國際食品安全局勢。曾經是世界第一稻米出口國的緬甸對這個組織也頗感興趣。這就讓人聯想到1970-1980年代世界主要產油國組成OPEC通過左右原油市場制衡大國力量的成功案例。

 顯然,如果湄公河流域的糧食OPEC成了氣候,將成為另一股不容忽視的戰略力量,攪亂傳統型大國博弈的一池春水。目前,這種趨勢性苗頭一觸即發,該是西方大國轉圜意識形態掛帥,重視弱小國家利益訴求的時候了。(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