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寸土寸金下的「港式駐場」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5-11]

——香港的藝術家駐留計劃(下)

文:梁展峰

 「國際藝術家交流工作坊(香港)」(AiR)今年才辦第二次的國際駐留計劃,與首屆事隔三年,固然是資助難尋的原因,其實住宿才是最大困難。

 香港寸金尺土,讓海外藝術家留港的住宿費並不低廉,民辦國際展覽只能讓一兩位海外藝術家來港,駐留計劃實是不易。是故雖然全球已有超過二百個藝術家駐留計劃,但香港仍然未能發展,如香港雙年展文化一樣慢國際潮流大半拍。今年舉行首個建築雙年展,終於趕上潮流的尾班車,而且參與建築師和參觀者之多,合乎藝術行政的數字需要,此刻應否想想下一個刺激文化旅遊的國際潮流?

 國際駐留計劃與雙年展比較,參與藝術家人數不多,但勝在不是現場表演、翌日離港,容易與民眾溝通,似乎是深度與規模的差別。如果要有雙年展的參觀人數,也許要有一個駐留場地,持續舉行駐留計劃,像台灣的「國際藝術村」和「竹園工作室」,集合各類藝術媒介的駐留計劃,方便跨界交流,亦適合各類觀眾。香港租金昂貴,似乎只有舊區或偏遠地區才能作駐留場地,除了現在的「牛棚」,可能只有古蹟活化計劃下的歷史建築才能引入持續的駐留計劃,例如把美荷樓變成青年旅舍,預留幾個單位作海外藝術家駐留,吸引海外文藝青年,成為「藝術家為本」的主題旅舍。

 以上方案只有依賴政府推動或與其合作,但如何在當下促進和打展民辦駐留計劃,似乎只能「游擊式」舉行,並以「回饋社區」之名吸引私人或基金支持,AiR今年的「4×4」的模式可能值得參考。「4×4」的藝術家以長沙灣的某學校為基地,租住深水步舊樓社區為基地,創作之餘藉工作坊與當地學生溝通,又關注舊區生活進行街頭創作。這些社區活動更利於取得地區資助和各文化基金申請,而且其活動性質不限於邀請藝術家作駐留。對應建築雙年展,也許也可以試行建築師駐留計劃,更利推廣時下流行的文化保育意識。

 此外,更有趣和有彈性的民間游擊式駐留計劃可能就像富德樓的「藝鵠」。它為海外藝術家提供低廉住宿和本地人際網,藝術家和「藝鵠」都是自負盈虧,像極藝術家的「重慶大廈」。如果各區藝術社群如火炭、觀塘和中上環等有如此的一兩個「重慶大廈」單位,連結起來也不無發展空間和驚喜。這種形式勝在讓藝術家自由發揮,體現創意的無限可能。當然要有像富德樓的好心業主,才能有這種不受樓市影響的廉價住宿單位。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