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5月12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溫州永嘉農村「包產到戶」先驅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5-12]
放大圖片

 ■溫州農村新貌。

本報駐浙江記者:張文、何暉、白林淼、黃瑞庚

 對於一個擁有8億農民的國家而言,每一項關係到農民吃穿住行的制度改革,都是推動這個國家走向穩定富強的基石,或是誘發最大規模不穩定因素的「導火線」。

 30年前的中國,安徽省鳳陽小崗村18位農民在1978年底「簽血狀」盟誓,點燃了中國農業大包乾的星星之火,「包產到戶」成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最偉大的「制度發明」之一。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包產到戶」最初的「發明」和實踐,卻是在來自溫州永嘉縣。無獨有偶,30年後,在永嘉近鄰的瑞安市(溫州下轄的一個縣級市),一項名為「三位一體」的「農協」試點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

 如果說,30年前溫州的農民基於生存壓力和生產力低下的現狀,在小農生產領域,主張以「分」為主,包「產」到戶,那麼30年後千家萬戶的分散小農經濟,要與瞬息萬變的大市場接軌,在農業市場化進程中分享到更大的利潤,甚至與世界融合,就必須在更為廣泛的領域中展開合作。

半世紀前開歷史先河

 發生在溫州農村兩項具備前瞻性的,間隔30年而方向不同的改革實踐,在不經意間印證了中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古語。然而,分而後合,這是歷史邏輯的必然——無論時代和環境如何變遷,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符合中國農民根本利益的制度變革,都會得到他們的擁護。

 1978年以前,已經實行了20多年的「人民公社制度」把中國農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片面追求意識形態上「大而公」的農業發展模式和違背市場規律的「大鍋飯」分配體制弊端畢現,農業效率低下到了讓農民無法生存的地步。粉碎「四人幫」之後舉行的中國農業學大寨會議的一期簡報上,有一段形容當時溫州地區落後狀況的順口溜:「永嘉單幹、平陽討飯、文成人販、洞頭靠貸款吃飯」。 有本地人評價說:「當時溫州的空氣裡,充滿了貧窮與饑荒的氣息。」其中的「永嘉單幹」指的就是「包產到戶」。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