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5月12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試行不足兩年遭批鬥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5-12]
放大圖片

 ■第一位「包產到戶」的實踐者、原永嘉縣委副書記李雲河。

 為了求得生存,1956年,溫州永嘉縣有200多個公社悄悄實行了類似於「包產到戶」的舉措,帶頭實施者竟是當時的縣委副書記李雲河等人。

 1956年4月29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合作社和社員都要實行包工包產》一文,使當時擔任永嘉縣分管農業的副書記的李雲河眼前頓時一亮,早就盤旋於腦中的「按勞分糧」、「包產到戶」想法,再一次鮮明地跳了出來。1956年5月,經上級批准,李雲河、戴潔天、李桂茂等人可以在永嘉縣燎原農業合作社試點「包產到戶」。9月,一本油印的5,000多字的《燎原社包戶經驗總結》小冊子面世,這是中國第一部關於論證「包產到戶」的文獻資料。

 但是,好景不長,到了1958年2月14日,在永嘉縣四級幹部會議上,李雲河的「多勞多得」、「包產到戶」,成了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典型。李雲河、戴潔天等人被劃為右派,開除黨籍,在「文革」中成了首當其衝的批鬥對象。

 至於李雲河是否是中國第一個因為「包產到戶」而掉烏紗帽的基層官員,今天已經無從考證,但是為了這四個字甚至付出生命代價的中國官員卻不少,其中包括中國的國家主席劉少奇。

終獲平反成基本國策

 然而,歷史的車輪畢竟是無法阻擋的。從溫州永嘉悄然點燃的「包產到戶」的火種,因為安徽省鳳陽小崗村18位村民「簽血狀」的壯舉而最終燎原,由「包產到戶」演變而成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最終得到國家承認,成為中國至今仍然主導農村、農民、農業「三農問題」的一項基本國策。1981年7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一則《1956年永嘉縣試行「包產到戶」的冤案應該徹底平反》的簡報,為李雲河平反昭雪。「包產到戶」這項惠及中國數億農民的創舉,用實踐改變了一個國家對經濟規律的認知,可以說,永嘉的改革實踐,是中國農民對市場經濟最早的探索。他們所展現的不屈的意志和執著令人稱道。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