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5月12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溫州炒團」橫掃神州 炒風過處毀譽隨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5-12]
放大圖片

 ■今年3月,溫州一個本地房產展上,每平米高達3萬的價位依然受溫商追捧,僅半天時間登記的就有40餘人。

本報駐浙江記者:張文、何暉、白林淼、黃瑞庚

 發端於2000年,據傳整合了10萬溫州人1,000億資金,在短短數年間從哈爾濱、上海、成都以至香港的席捲全國的「溫州炒房團」事件,引發了近30年中國經濟領域最大的爭論之一。溫州人再一次經歷了全民參與的從肯定到否定的大起大落,而此後,溫州所有的群體型投資行為都被內地媒體冠以「炒」字而定性,如炒煤團、炒礦團、炒金團等—溫州資本在瞬間成為中國民間資本流動的風向標和眾矢之的。

 圍繞著一個「炒」字所出現的這一幕幕頗具戲劇性的事件,事實上是政治經濟正處於轉型期的中國,在「發展困惑」中又一次實踐與理論的碰撞,政府與民間投資行為在制度的盲點上進行「理性博弈」。儘管近年來溫州炒團刻意低調,但這並不意味著結束,對於日益龐大而苦苦尋找出路的民間資本而言,「溫州炒房團」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打開中國內地最權威的搜索引擎Baidu.com查找「溫州炒房團」,有超過40萬條相關新聞,影響之深遠可見一斑。這上百萬的文字儘管有著太多的重複,卻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溫州人的「炒房路線圖」和許許多多真假難辨的「炒房傳說」。

溫州婦女曾是炒房主力

 2001年8月18日清晨,一支奇特的隊伍出現在上海火車站。他們舉著溫州某報的牌子,這是溫州第一支見諸於報端的「媒體購房團」,也就是此後「炒房團」的雛形。據傳,這次溫州人一舉成交上千萬。

 隨後,各式各樣關於「溫州」炒房團的具體內幕被挖掘出來公諸於眾。最典型的莫過於「太太炒房團」以及「買房如買菜」的故事。

 ——「太太炒房團」,也是溫州某報社策劃的一個典型案例,儘管只有一次運作就被叫停,卻也奠定了溫州女人作為早期溫州炒房團主力的名聲。報道繪聲繪色地形容一位衣著樸實的中年溫州女人,提著20萬現金,低調地認購了上海某頂級別墅區3套共計價值900萬的樓盤,所動用的只不過是自己「私房錢」而已,留給一向自負的上海人以「炸彈」般的衝擊。這則故事已經無從考證,但本報記者在採訪過程中,已經證實有一位溫州女性炒房團成員,至今每月都在交納超過50萬人民幣的按揭款。如果按照每套房屋每月5,000元按揭來計算,其手中擁有的房產應該在100套左右。

大手狂掃買房如買菜

 ——而關於溫州人「買房如買菜」的報道,更是數不勝數。溫州人在重慶漏夜排隊搶購時代廣場,最多一人一舉買下千餘平方米的商舖;在香港,某鑽石級豪宅每平方米均價港幣7.5萬,每套最低價格1,500萬港元。溫州豪客不聲不響地將11套收入囊中,而當時境內買家共購得43套,溫州人佔據了四分一以上的份額……

 鋪天蓋地而來的關於溫州炒房團的描寫,誘發的是普通市民對溫州人財富的驚歎,以及對溫州人抱團出擊,通過房地產市場迅速實現資本倍增的羨慕。炒房團所過之處,即便是可能爛尾的房地產樓盤也能脫銷,——不少的地方政府和房地產開放商突然間發現,溫州人是如此的可愛,於是「歡迎溫州炒房團」的旗幟被鮮明的掛了出來,溫州人又一次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靈丹妙藥」。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