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必之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8級大地震,導致最少6萬人死亡,舉國同悲。在香港的新聞廣播中,「汶」字讀man4,和它的偏旁「文」同音。我一直沒有懷疑這個讀音。事實上,這學期我就有一位名字中有個「汶」字的學生。我唸她的名字的時候,也是讀man4。有一天,我意外地看了一段中央電視台的廣播。報道員提到wnchua鷢,其中wen唸第四聲,和「問」同音,我差點認不出這就是「汶川」。究竟「汶」字在普通話中讀第四聲有什麼根據呢?為什麼廣州話會把它唸成陽平調呢?
「汶」在《廣韻》裡有3個讀音
對某字的讀音感到疑惑時,我最常用的方法,不是翻閱一般字典,而是檢索剛好在1,000年前 (公元1008) 編訂的《廣韻》。這部韻書,用「反切」的形式標示了2萬6千多個漢字的讀音。由於語音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因此我們可以根據1,000年前的「反切」,來推斷某個字現在的讀音。「汶」在《廣韻》裡有3個讀音:(一) 平聲「武巾切」,指「汶山郡」(今四川茂縣一帶),音同「岷」。折合為普通話,讀mn。在廣州話中應該讀man4;(二) 平聲「無分切」,「黏唾」的意思,音同「文」。折合為現代的普通話和廣州話,分別讀wn 和 man4;(三) 去聲「亡運切」,「水名」(指汶水),音同「問」。折合為普通話和廣州話,分別讀wn和man6。「汶」今天基本上只會出現在地名或人名上,「唾液」的意思已經完全消失了,因此我們只需要留意第一個和第三個讀音。
古代「汶」、「岷」不單讀音相同,還有通用的關係,「岷江」就是「汶水」。而「汶川」之所以得名,跟岷江有莫大的關係。照這樣看,香港的新聞報道員把「汶川」的「汶」讀成man4,並無不妥。至於一些香港人把「岷江」讀成「敏江」,那是另一個問題了。
香港記者的讀法正確,不等於內地的記者把「汶」字唸錯了。《廣韻》明確記載了「汶」字去聲的唸法,還特意指出這個唸法是用於「汶水」之上。同一個地名有兩種唸法,是不太正常的。我估計,「汶」最初只有去聲一讀,後來受到平聲「岷」字的牽引,所以才產生了平聲的讀法。「汶」不論讀「岷」、還是讀「問」,都是可以接受的。
當然,某個地名如何發音,我們不能一味「引經據典」,而完全忽視當地居民「約定俗成」的唸法。香港有個地方叫「嶂上」,是登高的勝地。「嶂」原來是客家話的詞語,指高山,應讀陰去聲。但一般香港人都不知道這一點,在「讀半邊字」的導引下,會把「嶂」讀成「章」。我們不能說「章」這個讀法是錯誤的,因為當地人 (香港人) 普遍都是這樣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