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6月26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醫療融資真促進市民健康?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6-26]

 ■李國麟博士 立法會議員(衛生服務界)

 醫療改革首階段諮詢在本月中結束,而各界討論主要集中在醫療融資方面,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更表示明年初可能推出「第七方案」;不過,本人認為在討論哪個融資方案最合適前,其實應先審視政府制定醫療改革的方向最為重要,因為這是關鍵的因素影響整體未來醫療開支的投放及長遠融資策略。若醫療改革方向不正確,市民所付也是枉費。

三層衛生服務應該平衡

 過去二十多年的醫療改革諮詢中,政府一直強調基層健康照顧很重要。但時至今天,政府仍將85%的醫療衛生資源投放於治療疾病,只有15%用於預防疾病及健康推廣。假若過去諮詢文件均建議加強基層健康,而方向亦是香港市民所認同,為何本港的醫療衛生服務模式仍以治療為主導,醫院服務為中心呢?顯然,政府只是「講一套,做一套」,美其名要重視基層醫療發展,實際上,疾病治療繼續主導香港的衛生政策。我們認為一個理想的醫療衛生服務模式應要由建構一個健康城市開始,以全面性基層健康照顧及正面健康服務概念為運作的基礎,三層的衛生服務大致要達到平衡。

 可惜,是次諮詢文件內的不少建議方案都把基層健康照顧推向「醫療化」,而非預防性、保健及健康教育為本,例如實行家庭醫生的疾病預防模式,令市民誤以為看家庭醫生就能促進健康。其實疾病治療是絕不等同於健康推廣。這做法與政府過去推廣「健康晚年」和「健康城市」的理念背道而馳。同樣,發展電子健康記錄互通可促進私人執業的家庭醫生更容易取得醫管局內病人的資料,而病人也較易轉投私家醫院就診,使醫療服務更容易傾向治療,這也無助加強基層健康的保健服務。

 因此,我們倡議醫療改革需多管齊下,不應僅觸及融資議題。「先改革,後融資」是政府應採納的正確步驟;而融資所得的,亦理應投放於基層健康照顧上而非單單傾向治病層面。常言道「預防勝於治療」,所以,基層健康服務不僅是著重預防性護理,亦促進和保障市民身心健康,藉全人護理提升生活質素,達致人口健康的基石,此才是最有效益的資源投放。(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