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秋天的童話》劇照。
文:羅 卡
六月底,去南京參加了一個由南京大學和美國布朗大學合辦、主題是「聚焦女性:性別與華語電影」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我對華語電影中的性別問題沒有甚麼心得,只是對三十年代一位海外華裔女導演伍錦霞的傳奇身世和作品頗有研究興趣,會上作了一個報告。此次研討會可謂盛會,從內地、香港、台灣、新加坡以及美國來此赴會並提交論文的學者超過120人。會場內外一片熱鬧。論文雖「聚焦」於女性形象、身份、意識的研究,但並非皆一面倒傾向女權/女性主義,亦有不少是跨性別、跨文化、文本的論述。大會從內地請來了黃蜀芹(一般歸入第四代)導演,和香港的張婉婷導演,還有台灣的黃玉珊、朱天文,北京的新一代導演李玉、馮艷,以及香港的游靜,可謂中、青兩代共聚,作了交流對話。又為張婉婷做了個專題,放映她的《秋天的童話》、《宋家王朝》和《玻璃之城》。
令我眼界大開的是一些內地青年學者對華語片多元、多視角的研討熱情,非親歷其境不能感受得到。而其中,有相當多的學者對香港電影特別鍾愛;從六、七十年代的唐書璇,七、八十年代冒起的許鞍華、張婉婷、羅卓瑤,編劇李碧華,擅長女性電影的關錦鵬,到近年黃真真的紀錄片、女同志影片,直到張國榮,都成了他們的研究對象。
而其中,許鞍華、張婉婷、羅卓瑤這三位更成研究熱點。特別有興趣於他們作品共通的、但又各有表現特色的「漂泊離散」主題和美學關注,「展示了生動的歷史現場感……對於探討九七香港回歸前後的文化生態、圖景具有重要意義。」有幾篇論文探討許鞍華的創作歷程、作品中的兩性形象和性別意識,和對歷史、文學的敏感,當然也歸結到許的人文關懷(那是不分男女的)。對於張婉婷,有女學者分析她作品中「從異鄉到故鄉,從歷史到現實」的「文化鄉愁」;她對行將消失的一段香港歷史和集體記憶的重塑,以及對中國母體的情意結,都引人入勝。至於羅卓瑤,那「漂泊離散」的滄桑感更成為作品最強的特色。她是不斷在漂泊的他鄉尋找身份的認同,呈現出特異的地景和斑駁混雜的文化歷史痕跡。她們三人的家國與文化感懷,看來比許多男性導演更其複雜。(懷舊新潮之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