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7月18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教學語言應調整 社會憂慮須關注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7-18]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昨召開特別會議,討論中學教學語言政策微調問題,出席的議員及20多個學校與家長團體代表出現嚴重分歧,對新政策存有不少憂慮。我們認為,對現行教學語言「一刀切」的政策作出適當調整,讓學校在選擇教學語言上有更大的彈性,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因材施教,應該肯定。不過,當局須高度重視社會的憂慮,設立嚴格的審批和監管機制,切實防止未達英語教學要求的學校濫竽充數,並避免「全面推倒母語教學」;同時,加強對學校及教師的支援,提升英語教學的能力和質素。

母語教學推行十年,學生成績顯著改善,中中學生五科及格率提高了一成,效果有目共睹。但在過去中中、英中一刀切的政策下,只有英中才能以英文授課,變相令到其餘四分三的中中學生,儘管有能力有興趣,卻仍不能以英文學習。其實,每個學生秉賦有異、能力不同,有些適合英語授課,有些則適合母語教學,如果因為中中與英中的界限令他們未能以擅長的語言學習,不僅影響學習成效,亦對他們不公平。因此,教育局在推動母語教學的同時,取消英中與中中的界限,將過去的校際分流改為校內分流,不僅有助淡化學校間的標籤效應,更將教學語言回歸能力為本,讓有能力的學生有機會接受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教育,提升學習興趣及英文能力。這個大方向不應否定。

不過,社會的憂慮亦非無的放矢。由於本港一直重英輕中,學生及家長對英文中學趨之若鶩,在新政策下,確實不能排除一些不夠條件的學校開設英文班,以致影響教學質素。當局應正視這些憂慮,尤其要從嚴把關。由於將來每班若有八成半學生英文程度達標就可轉為英文班,當局應成立專門的監管審核機制,就申請學校的師資、課程、學習評估等詳加審核,並將準則清晰向外公布。同時,當局不可單靠學校簽署約章,就由學校自律守規,必須主動監察,確保質素。另外,當局應加強教師的培訓,提升教師的英語授課能力,並且在教材、行政上盡量提供配套支援,減輕教師工作壓力,讓他們能專注教學,確保英語教學的質素。(文匯社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