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路政署主要工程管理處副處長尹萬良表示,研究顯示興建中環灣仔繞道僅「明挖回填」方式可行。本報記者羅敬文 攝
【本報訊】(記者 羅敬文)保護海港協會今年初在中環灣仔繞道的臨時填海司法覆核中勝訴,政府隨即於本月起就臨時填海工程重新諮詢,今年底前完成,料繞道可望於明年重新刊憲。政府指以「明挖回填」來建造繞道是唯一可行方法,但會有至少8.3公頃的臨時填海,將會分階段開展並於6年後還原。
政府去年7月刊憲,宣布開展興建中環灣仔繞道,但銅鑼灣避風塘的臨時填海,被指不符《保護海港條例》,高等法院今年3月裁定保護海港協會勝訴,臨時填海須受條例監管。政府於本月初向東區區議會解話,並於昨日舉辦公眾論壇,解釋「明挖回填」是唯一可行建造繞道的方法,但會涉及臨時填海。
隧道方法被指不可行
政府委託的茂盛工程顧問董事伍仲偉表示,「沉管隧道」、「鑽挖隧道」及「明挖回填」,是目前可考慮興建繞道的方法,但研究後發現前兩者並不可行。他解釋,該段繞道距離海床最深約30米,開挖後放置沉管隧道時,兩側斜坡將影響維園道,而銅鑼灣避風塘的海床淺,未能把預製的隧道組件拖進區內。
徐嘉慎憂政府違承諾
若採用「鑽挖隧道」,因繞道會爬升接駁至東區走廊,部分路段的頂層泥土不符合施工安全,會有崩塌風險。至於「明挖回填」,是以臨時填海附以垂直隔牆,再向下挖掘來建造隧道。伍仲偉表示,將會分4階段開展臨時填海工程,每幅臨時填海只維持1至3年便被移除,預計工程展開6年後將回復原貌。
保護海港協會前主席徐嘉慎表示,政府提供1個方案供選擇是「無得揀」,並憂慮政府不會兌現移除臨時填海的承諾。路政署主要工程管理處副處長尹萬良表示,研究顯示僅「明挖回填」可行,現正諮詢意見,今年會研究是否需要興建臨時防坡堤,並會在憲報中和工程合約中指明會移除臨時填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