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7月3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7-30]

王乃靜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省工商聯主席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難發生後,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社會各界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災的行動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階段性成果。民營企業作為我國新興的重要社會力量,在災難的考場面前,做到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經受住了社會考驗。近日,關於「企業的社會責任」話題,又成為了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話題。

 「企業社會責任」一詞最早起源於美國,這一概念提出距今近100年了。但「企業社會責任」成為我國社會焦點話題的時間並不長,這主要源於我國曾經長期實行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下,企業和公民的社會屬性被無限放大,缺少應有的自主意識和行為。

應尊重民營企業的社會貢獻

 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經濟領域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就是改革開放政策的主要成就之一。在享受改革帶來的物質成果的同時,社會上的各種爭論和指責也未停止過。當利益在調整、共識在重建的時候,不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正逐漸被引向前台。

 30年來,個體私營經濟在夾縫中生存、在爭論中成長,逐漸成長為我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它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國家的政策法規都已給出明確的結論,但社會上還存在著一些偏見和看法。在這方面,還是應該充分尊重它們的社會貢獻。這主要是因為:1、增加社會就業。民營企業吸納了社會富餘勞動力就業,已成為就業的主渠道之一。2、促進經濟增長。GDP增長速度持續攀升,離不開民營經濟的大力發展。3、擴大財政收入。在發達和不發達省份和地區,地方稅收大部分依賴於民營經濟,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4、支持科技創新。民營企業正注重依靠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開始走上理性發展之路。5、積極回饋社會。民營企業主動參與光彩事業和社會慈善事業,積極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發展。所以說,作為社會企業公民,性質不論是姓「公」還是姓「私」,它們的社會屬性是永遠剝離不了的,所發揮的社會作用也是方方面面的。

山東民營企業家積極賑災

 其實,企業參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如何履行社會責任的問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標準歸結為四個字,即「內和外協」。對「內」就是要抓好企業內部的和諧,要和諧發展、和諧管理,切實樹立「以人為本、與員工共同發展」的理念。對「外」重點要對自己的產品負責、對社會負責、對自然負責。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普遍法則,一個企業如果不做好自身的社會定位、發展定位就有可能面臨著被淘汰出局的危險。

 企業家資源,是一種稀有的社會資源。要辦好實業、發展經濟,關鍵是培育一支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民營企業家隊伍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者、推動者和最大受益者,他們的整體素質和表現到底如何?汶川地震災難發生後,這也是我們特別關注的一個方面。山東民營企業家們用自己的優異表現,給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最深的體會是「三個沒有想到」:一是反應之迅速沒有想到。汶川災情發生後,山東民營企業大都是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捐款捐物,且這種反應完全是建立在自覺自願的基礎上的,是一種潛意識下的集體行動。二是捐贈之踴躍沒有想到。企業不分大小,大都參與到這場捐助活動中,充分發揚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人道主義精神。截止到5月31日,根據山東省工商聯的初步統計,全省民營企業已通過各種途徑向災區捐款4.56億元,捐物0.69億元,款物合計5.25億元。三是解囊之慷慨沒有想到。如日照鋼鐵已向災區捐款1.53億元,捐贈帳篷6000頂,最近又接收1000名災區兒童到日照上學。山東金鑼集團捐款2000萬元,山東聖奧集團捐款2000萬元,濰坊聖榮集團捐款1000萬元,省工商聯石油與清潔燃料商會會長張成如捐款1000萬元……

企業家善舉是無形社會財富

 需要指出的是,這次捐助活動是在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面臨著眾多的內外發展壓力下進行的。近幾年,隨著宏觀調控政策措施的相繼出台,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調整,《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及油價、糧價、原材料價格普遍上調,商業銀行縮減信貸規模、減少資金供應等綜合因素的制約,民營企業的發展正面臨著艱難的環境。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捨棄小我、奉獻大我」,充分體現了「產業報國、心繫民眾」、「國家有難、挺身而出」的精神。對於他們的集體行為,應該受到社會的尊敬和稱道,也一定會挖掘出一些深層次的價值內涵。

 近日,通過思考,有這樣一種感受:一個企業做大了,只能是企業家個人價值的綜合體現;但如果能夠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不僅能體現企業家的社會情懷,還能給企業帶來無形的資產,對企業品牌塑造將是一個極大的提升,這必將是一個企業與社會良性互動的過程。正所謂「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目前,廣大熱心的社會公民正通過網絡、手機等載體傳誦一些企業和企業家的名字。更難能可貴的是,企業家的善舉不僅使全國人民記住了他們和企業的名字,還將為民族精神的重鑄注入新的血液和力量,這將是一筆無形的社會財富。

 對此,應該充分尊重、積極引導、借勢助力。(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