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新 首都經貿大學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就在8月8日北京奧運即將開幕之際,中美關係又再出現一系列新的動態。奧運這一全球體育盛會,北京舉辦奧運這一中華民族世紀盛典,理所當然地成為中美兩國外交競逐的宏闊舞台,更成為觀察當前乃至今後中美關係的理想標本。
京奧算盤頗為理智
儘管受到西藏3.14風波的干擾,但以布什為首的白宮當局,始終未曾屈從於來自國會、媒體及利益集團的壓力,堅定表態出席北京奧運開幕式,與法國總統薩科齊等騎牆、觀望甚至反覆的曖昧態度相比,顯得十分搶眼。按照中國傳統思維,這算是給了中國人面子。同時,布什又趕在飛赴北京前夕公開接見「疆獨」分子熱比婭等反華人士,其用意顯然為紓緩國內壓力,同時也鮮明地向中國表明其所謂的「價值觀」立場。
其實,提前進入看守期且早已跛足的布什當局,之所以自始至終反對抵制京奧,並非刻意特立獨行,更非出於給中國面子,而是源於其兩任近8年的中美交往經驗,自認為已深諳對華交往之道:抵制京奧不僅是不給中國政府面子,更會激怒中國民眾;自己除了獲得來自少量鷹派和反華勢力的掌聲外,得不到任何好處,卻落個徒損兩國關係,降低自己外交得分的下場,白白送給民主黨和下任總統攻擊口實甚至得分機會。
說到底,布什及其團隊深知,因「藏獨」事件而陡然激增的反華輿論壓力,終歸不過是偶然事件,很快就會風息浪止。圖一時之快而隨之起舞,只是那些在野勢力、外圍力量甚至隔岸觀火者的手段,自己作為外交決策者特別是對華一線操作者,絕不可如此頭腦簡單、意氣用事。
可以說,布什此舉算是明智,自然贏得了中國的默契:你早前接見達賴也好,如今會見熱比婭等異見人士也好,我也心知肚明,例行抗議之外,不會像對待默克爾、薩科齊那樣真刀真槍加以對抗。
投射中美外交結構
就在布什會見部分反華人士之前,中美之間其實有不少圍繞奧運而起或者與奧運有關的正面事態,比如兩國駐對方大使館都趕在奧運開幕之前落成揭幕;中國外長楊潔篪訪問華府並會晤布什、賴斯等,還在出席威爾遜中心「基辛格中美關係研究所」成立儀式上發表演講,對中美關係持積極樂觀態度;中美將首次聯合舉行陸地軍演;胡錦濤和布什在日本洞爺湖八國峰會期間晤談;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成功舉行等。此外,備受各方矚目的美國對台軍售問題,美方也頗有深意地玩弄玄虛,在相當長時期內不作表態,讓島內「台獨」勢力頗為焦慮。當然,中美近期負面事態當然不僅僅布什會見反華人士一樁,如在WTO機制內和多哈回合談判中的相互指責,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會見達賴喇嘛等。不過,更為隱性的較量則發生在幕後,如圍繞制裁津巴布韋、緬甸問題、蘇丹達爾富爾等問題的分歧甚至對抗。
這些圍繞京奧或者因之而起的正反兩方面事態,再次將中美關係的層次結構暴露於世人面前:在全球戰略和世界格局層面,由於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差異,也由於地緣利益的交錯,中美當然不是盟友,也很難算作朋友,但雙方都極力避免成為對手和敵人,因而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模糊表述就流行開來——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在地區安全和雙邊關係層面,由於在諸多地區安全問題上的利益糾結,以及在經貿及眾多全球議題上的相互依賴度日漸上升,兩國已經並將繼續是對話和合作夥伴,維護兩國關係平穩健康發展的大局,已成為兩國高層的廣泛共識;在具體外交事務層面,則是在不突破、不損害前兩個大局基礎上,相互交往服從於國家利益和國內政治需要,該合作對話則放下身段,該較勁對抗時自然也是寸土必爭。(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