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8月9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期盼中國展現奧運精神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8-09]

胡志偉牧師

 倘若「體育就是人生的微觀」,四年一度的第29屆奧運盛會,正好展示來自各地運動員共10,500人,在28項大項(如田徑、跳水、游泳、射擊、排球等),共302個比賽項目的公平競賽。國家可以舉辦奧運會,我們感到欣喜;而奧運的成功與否,不在乎取得多少面獎牌,重要的是全國人民能一起參與盛事,無論對得到獎牌的,或是拿不到獎牌的大多數,參與精神是最重要的。

奧運貴在全民參與

 稍後在港上映電影《一個人的奧林匹克》,講述1932年,中國運動員劉長春歷經千難萬險,首次參加美國洛杉磯奧運會感人事跡。劉長春含淚告別妻兒,逃出日寇佔領的大連,一路躲避關東軍追殺,透過張學良將軍資助,歷經23日的海上漂泊,單刀赴會,代表中國人民第一次站在奧運會的跑道上。劉長春抱著與日本侵略者抗爭的壯烈心態參與奧運會,然而當時祖國的積弱使他險些難以成行。雖然劉長春因在海上一段日子,缺少練習,造成狀態不足,最終在100米及200米兩項比賽的預賽即遭淘汰,但他的參與正好象徵著國家走進奧林匹克的歷程。

 「奧林匹克信條」(Olympic Creed)精神:「奧運會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獲勝,而是參與;就像人生裡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高奏凱歌,而是力爭到底。最主要的不是打敗別人,而是打一場漂亮的仗。」1936年奧運會四面金牌得主歐文斯(Jesse Owens)曾說:「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夢。每一個人都應該朝著自己的夢發奮。只要你真的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無論是在奧運會上,在商業界中,在音樂領域裡,或者教育界,結果都是一樣:總有一天你可以說:『我是勝利者。』」

 當我們人生有夢想,有方向,就沒有任何事情足以攔擋。中國乒乓球手鄧亞萍運動生涯的最大障礙不是她的對手,而是她的身高。9歲的時候,縱使她獲得了全省少年比賽冠軍,但由於她太矮而被省隊拒絕。1988年,15歲的她獲得了全國比賽冠軍,但仍被國家隊拒絕。但她沒有放棄,直到1989年,國家隊的教練才給她機會。1992年西班牙巴塞羅納奧運會上,身高只有1.49米的鄧亞萍與喬紅贏得了女雙的金牌。兩天後,她在個人項目上贏得了個人第二枚奧運金牌。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鄧亞萍成功衛冕女單及女雙冠軍,合共獲得個人的四枚奧運會金牌。她曾說:「甚麼叫苦?只有自己不願幹的事情被人家逼著去幹,才叫苦。我一天到晚苦思、苦想、苦練,沒有苦的感覺。我一舉起球拍,人就覺得興奮,沒有甚麼比打球,琢磨球更讓我感到興奮的事了。」港人須要培育這種吃苦精神,為著個人或社會奮鬥的夢想,不畏困難,全力以赴。

學習堅毅的體育精神

 電影《烈火戰車》主角李愛銳(Eric Liddell)是一位生於中國、死於中國的奧運金牌得主。他常常與人分享的一個故事:「這是一場障礙賽跑,競爭者除了要跑好幾圈以外,還要一面跳欄……跑在最前面那個人跳其中一個欄的時候,腳撞到跳欄的頂端,踢倒了欄。那個失誤本身影響不大,他只是搖晃了一下便繼續向前跑。但那個倒下來的跳欄留下了一個缺口,讓第二個人佔了可以直接跑而不用跳過去的便宜。落後十碼意即相差兩秒!緊貼的選手一瞬間作了決定,突然轉向旁邊,跳過隔壁那個跳欄,然後回到原跑道繼續奔跑。李愛銳認為:「運動是很美好的事情,而最美妙的一部分,不是那種幾乎像超人般的成就,乃在於它所表現的精神,拿掉那種精神,它就是死的!」

 回顧奧運會歷史,有不少拿不到獎牌的勝利者,其中一位是來自坦桑尼亞的阿赫瓦里(John Stephen Akhwari)。他是坦桑尼亞派往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的三位運動員之一,他參與馬拉松比賽,跑了19公里後,由於未能適應高原氣候,感到頭暈而摔倒在地,右腿嚴重受傷,即使如此,他仍然奮力繼續跑向終點。晚上七時,頒獎典禮早已結束,最後的觀眾也正要離去,此時阿赫瓦里跛著腳走進了體育場,繃帶的傷口仍滲著血,他咬著牙,用堅定的腳步,走向比賽終點。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放棄?」阿赫瓦里回答:「我的祖國把我從5000英里外送到這裡來,不是讓我開始比賽,而是要我完成比賽。」

 透過奧運比賽,我們肯定身體的美麗與壯健,可以「更快、更高、更強」,然而更美的心志是港人學習運動員展示的體育精神,不在乎國家與香港能奪多少面獎牌,乃是每一位國人能有夢想,不畏困難,無懼挫敗與痛苦,能夠堅毅地比賽到底,贏取世人對我們的尊重與欣賞。筆者誠心祝禱奧運平安而歡樂地進行,並能向世人展現真正的奧運精神。(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