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港珠澳大橋落實的意義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8-11]

張志剛 資深評論員

 港珠澳大橋興建,將珠江東岸直接跟香港連在一起,除了貨物往還更便捷外,專業和管理人才的流動更是重要,有了這條大橋,可促使更多高級行政人員商談業務時更加方便,自然令到他們更熱衷發掘商機,推動經濟發展。

 港珠澳大橋正式拍板動工興建。其實在七月二十二日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接見香港媒體代表團,被問到港珠澳大橋何時落實時,汪洋書記當時除了表示項目正由發改委研究之外,更表示中央政府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結果在兩周之後,粵港澳大橋的項目就正式落實。

 大橋之議,其實早在九○年提出。但當時香港尚未回歸,且受政制爭議所困擾。而英國在撤離之前,只集中精神在其玫瑰園計劃,對於粵港的整體發展的規劃,根本沒有上過日程表。

 及至九七回歸之後,特區政府有鑑於香港經濟下滑,於是再度提出港珠澳大橋計劃,該計劃涉及層面既深且廣,當然不是可以在短期內解決,但問題的根本,就是最初所提議的營運模式,是把大橋當作單獨的項目來考慮,希望借助商界的參與,以私人營運來融資和經營,在若干年期之後再交回政府。

經濟形勢丕變 大橋一波三折

 當時特區政府的構思,希望這條大橋的動工,有對香港經濟產生「沖喜」的作用,最重要的考慮,是希望可以鞏固香港的貨櫃出口行業,把珠江西面的貨物經大橋運港出口,所以貨運是其中一個主要的流量計算。

 但在項目的研究期間,整個地區的客觀形勢己產生變化。廣東不斷推動產業轉移,而且銳意發展高增值行業和服務業,在珠江三角洲植根多年的港商面對外移的壓力,如果數萬家港商移到其它省份,又或者被迫停業,他們對香港出口設施的需求將會減低,港口貨運行業和生產基地是息息相關,當廣東省的生產基地出現結構性的變化時,用於連繫生產基地和貨運中心的大橋的作用也自然會被重新評估。

 與此同時,大橋的造價不斷上升,如果由商業集團以獨立營運模式來經營,大橋收費必須起碼可支付利息,折舊維修和合理利潤,那麼大橋每年收益便要在一百億左右,全部分攤在使用的車輛之上,令到收費非常高昂,直接令到流量減少,流量和收費無法取得一個有利可圖的組合,那項目自然經過多年而毫無寸進。

 大橋今次落實的模式,幾乎是唯一可行的模式,三地通過注資,可以令到向外借貸數目減少,而大橋已變成了一個地區性的基礎建設項目,著眼點是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而不是大橋獨立的營運賬目,而隨著融資數目減低,利息支出減少,而項目也不一定要求收取利潤,大橋的收費,只須要考慮部分成本的利息支出、維修、營運和折舊,那就令到流量和價格可以成為合理的組合,而在收費定在相對低的水平下,對周邊地區的生產工廠仍有一定的吸引力。

貨運更便捷 人才流動更緊密

 汪洋接任廣東省委書記之後,立即提出思想解放,用香港的語言,就是以新思維來思考老問題,重新規劃港珠澳大橋的營運模式就是一例。更重要的是,在地區經濟發展上,汪洋提出粵港澳經濟區的結合。據稱在汪洋提出這個概念之後,溫家寶總理表示值得深入探討。在粵港澳經濟區的概念下,這個連貫粵港澳三地的大橋,就不再是規劃把貨櫃由內地拉到香港再吊落貨櫃船出口的連接工具,而是把三地的經濟實際互動運作連成一氣,比貨物流動更重要的是三地的商業專才可以方便自由往來流動。

 港大的一位教授Michael Enright是大橋的積極鼓吹者,他曾比較過珠江東部和西部三十年來的發展歷程。改革開放前,珠江東西兩岸的經濟力量大致相若,但改革開放三十年過去,珠江兩岸的發展出現很大的距離,其中最決定性的因素,就是珠江東岸是直接跟香港連接在一起,除了貨物往還便捷之外,專業和管理人才的流動更是重要。Mr Enright曾在一個研討會上很實在地指出,珠西雖然有水路交通連接,但水陸兩路就是不一樣,他當時就說過一句話:「高級行政人員是坐×××房車,而不是坐小輪去談生意的,當那些決策者在商談業務時已感到不方便,就不會熱衷發掘商機。」

 有了這條大橋連接,就可以把在商業決策者心目中覺得遙遠的地方拉近許多許多!(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