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潔博士 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局副局長
期望不久將來粵港環保合作能邁向新的里程。綠色大珠三角的構想也有待商界、綠色團體、學者以及市民發表意見,共同參與謀劃過程。只有集思廣益,「綠色大珠三角地區優質生活圈」才能既有創意又具操作性,才能展現一個長遠的區域綠色願景。
在不久前舉行的粵港聯席會議第十一次會議上,香港與廣東省政府共同宣佈,正研究打造一個以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為基礎的「綠色大珠三角地區優質生活圈」。這個建立綠色大珠三角的構想,源於認識到粵港環保合作需要有思維上的突破。今年三月,特首在與汪洋書記會面時建議兩地建立一個全方位的、前瞻性的合作框架,以確保香港與廣東省的市民能享受到綠色的優質生活,並通過長遠區域性環保規劃,共同提升兩地的競爭力,製造雙贏局面。
粵港環保合作模式的三項突破
「綠色大珠三角地區優質生活圈」將體現粵港環保合作模式上的三項突破。首先,它將改變以往專注個別項目合作,轉而採納一個全方位的區域性環境合作;在以往粵港就空氣質素監控的合作基礎上,雙方將探討把合作擴展至循環經濟產業、清潔能源及綠化工作等合作範疇,並且加強自然保育及改善珠江流域水質的合作。其二,它將把環保作為整體區域發展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旨在提升兩地的綜合競爭力,改善市民的生活質素及確保持續發展;其三,它將提高香港與廣東省環境合作的層次,力圖將區域環保事業與國家環保事業找到銜接點,爭取配合國家「十二.五」規劃的方向,將大珠三角區域環保合作塑造成國家的先進典範。
本著上述理念,粵港雙方正就打造「綠色大珠三角地區優質生活圈」進行調研工作。香港期望在未來的細化工作中可涵蓋至少四大範疇的合作。第一,在改善空氣質素方面,兩地將立足於過去的成績,探討為2010年後區域空氣改善訂定一套既有前瞻性又切實可行,既求同存異而又能充分得到兩地市民認同的空氣質素指標與減排目標。過去數年廣東省對整治工業源污染投入了很多資源。而特區政府也撥款九千三百多萬港元設立了「清潔生產夥伴計劃」,協助港資企業在珠三角地區開展清潔生產。為了充分顯示合作精神,協助廣東省控制工業污染與都市污染,香港將考慮進一步投入資源引進技術,轉介有效的公共管理措施、法規及監控制度,與廣東省攜手達至設定的目標。
第二,為了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拓展清潔能源也是兩地政府可考慮的合作範疇。廣東省在發展清潔能源及再生能源方面有很大空間,香港也可協助引進市場資金與技術,兩地可就未來區域性能源需求的發展趨勢,共同研究合作發展清潔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可能性。開拓清潔能源既能推動整個區域的空氣品質,又可為廣東省注入新的經濟動力。
第三,兩地政府也可考慮共同利用環保產業,轉廢為能,鼓勵回收方面的合作空間。廣東在土地資源方面具有優勢,而香港則可研究資金及技術的投入,讓香港的可回用物料在廣東省循環再用,共同創造商機,創造共贏局面。第四,氣候暖化問題愈來愈受到社會關注,香港與廣東省可結合各自實際情況,共同努力回應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以配合國家減少能耗的大方向。
推動「綠色大珠三角地區優質生活圈」
過去二、三十年來,兩地政府在環保方面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以二零零二年雙方就長遠改善珠三角地區空氣質素而達成的共識為例,兩地政府同意就四種主要空氣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浮懸粒子、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排放量,以九七年為基數至二零一零年削減兩成至五成五。不過,目前粵港兩地都面對很大的挑戰。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市民對環境質素的期望也漸漸提升。在面對其他亞洲城市的不斷競爭下,香港的居住環境成為綜合競爭力其中一項重要指標,影響香港對外來人才、外來投資的吸引力。而廣東省也面對產業結構轉型、完成國家減排任務的巨大挑戰。香港與廣東省共同處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當然,建立「綠色大珠三角地區優質生活圈」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一項環保政策都需要考慮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張力,需要在社會各個階層取得共識,並得到政府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尋求本地持份者之間的共同利益已是很大的挑戰,而尋求兩個各具發展特色的社會之間的環保合作,挑戰必然會更大。
不過,粵港未來的合作還是充滿機遇的。汪洋書記最近強調要深化粵港合作,國家的環保事業也發展迅速。作為經濟相對發達的廣東省及香港特區,應具備足夠條件在環保工作方面較國家其他地區先走一步。事實上,國家環保部屬下的環境規劃院不久前已在粵、港、澳進行了實地調查,為「綠色大珠三角地區優質生活圈」把脈,以確保粵港區域環境規劃具有更高的層次及前瞻性,將區域合作與國家環保事業的發展掛鉤。(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