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9月14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在華外國人看中國巨變二之二外國「拓荒者」在華展才能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9-14]
放大圖片

本報北京新聞中心記者:葛沖

 30年前,當新中國剛剛向世界敞開大門時,一群群來自異國他鄉的外國人抱著好奇、期待、疑惑,甚至是傲慢,漂洋過海來到中國。他們中有行色匆匆的過客,有開荒拓土的淘金者,也有來了就不想走的鐵桿「中國迷」。30年間,他們見證了中國快速發展的奇跡,更身歷其境地看到,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向世界。

三代與華結緣 會說捲舌京腔

個案1.英國人柯魯

 如果說在中國呆得時間最長的老外,柯魯應該算得上是其中的一個。第一次見到柯魯的人,幾乎都會被這位藍眼睛高鼻樑老外一口流利的北京話給鎮住。柯魯1949年出生在北京,是英國人,但他喜歡用地道的北京捲舌音告訴別人:「我是北京人。」

經歷坎坷 難捨中國情

 柯魯的外祖父和外祖母是傳教士,1912年來到成都,在當時的華西大學任教務長。柯魯的母親出生在成都,至今仍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工作,父親是英國人。柯魯的小學在北京崇文區上的,初中是北京大學附中。用他的話說,他們家三代人在中國呆的時間都已近一百年。

 文革期間,柯魯的父母被造反派以「間諜」罪名抓起來,正在讀初中的柯魯和兩個弟弟也被送到工廠工作,一幹就是4年。1973年,柯魯回到英國,一年後到美國上大學,從歷史一直讀到教育學碩士、東亞學博士。雖然經歷坎坷,但他卻割不斷對中國的嚮往和思念。1985年,柯魯再次回到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先後出任過兩個世界500強企業——美國西方石油公司和英國立邦的駐華代表。

開放初期 投資環境劣

 柯魯說,當時西方石油投資7億多美元與中方在山西建立了最大的合資企業,由於中國剛剛改革開放不久,外商在投資軟硬件環境上遇到的艱難是今天所難以想像的。「那時候,在北京想找一家像樣的飯店都很困難,為了解決山西200多名外方技術人員的生活供應問題,我們破先例地從國外進口了一架小飛機,這在當時的中國可謂創舉。」而衛星通訊,更是在拖了很久之後,由西方石油的總裁致函鄧小平等人才得以批准。

 柯魯回憶說,80年代的中國,生活資源匱乏,進口牛排甚至要上百美元。有一年聖誕節,為了讓技術人員吃上火雞,他們找了很多地方,最後才在山東找到。但由於當時中國的道路加油站很少,運送火雞的貨車要同時拉著備用柴油,結果最後所有火雞都染上柴油味。

「下海」屢挫 終獲成功

 1994年,柯魯在朋友的勸說下,決定「下海」,自己開公司當老闆。他的合資公司的前幾個環保回收項目,由於「錯誤地估計了中國環保法的執行力度」,導致成本太高而失敗。90年代初,他們又聽說中國將出台法例規定所有騎自行車的人都要像一些西方國家一樣戴安全頭盔,便「有點幼稚和魯莽」地開了間頭盔廠,沒想到幾年後的今天,中國的街頭已到處是私家汽車,卻仍然沒有見哪條法例得到通過。

 失敗乃成功之母。在經歷一次次失敗之後,柯魯的公司終於駛上了航道。現在,他的公司已成為中國進口和銷售葡萄酒最大公司之一。柯魯說,現在看到自己手下的所有員工們都買房、買車了,很高興。他坦言,「過去30年間,中國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可以說是史無前例、天翻地覆的變化。」

 當然,柯魯也有點懷舊,那就是希望北京能在發展中保全一些老北京好的東西。他現在的家,就建在北京海淀紫竹院附近,是一座古香古色的中式四合院,和不遠處的高樓形成了強烈對比。

北京安家落戶 娶得東北姑娘

個案2.意大利人安德烈

 「那個時候,在中國做文學或攝影可以說都吃不上飯。」1982年,意大利人安德烈來到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的中國,到上海復旦大學,學習現代文學。畢業後,他選擇了繼續留在中國發展,但他卻發現,為了謀生,他需要放棄專業轉行到一家剛剛進入中國的意大利公司從事商業。

初訪神州 被民眾圍觀

 在來中國上學之前,安德烈也曾到過中國。1981年,南京,在這個中國大城市裡,他被人們像明星一樣一路圍著看,在那個相對封閉的年代,外國人和熊貓一樣稀少。「20多個人同時一路跟著我看,我走進了一個小小的新華書店,他們也全跟了進去,把書店擠得滿滿的,最後店主不得不請我出去。」

 談起上世紀90年代在與中國企業打交道的經歷,曾負責過多個中國鋼鐵廠大型工業合資項目的安德烈說,那時的中國還沒有完全與世界接軌,外國公司打交道的中國企業99%都是國有企業,這些企業可信度高,履行合同可靠,處理起來相對簡單,但由於沒有市場經濟,時間可能會拖很長。但現在,中國企業的效率已不知道提高了多少倍,中國也建立了較為健全的法律體系。

社會進步 可一展所學

 他形容,在中國的近30年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規模大,速度快,所有現代化的東西一下子全衝了過來。」安德烈說,很高興能作為歷史的目擊者見證中國的變遷,這是獨一無二的機會,在地球的任何其它地方都不可能有如此經歷。

 如今,中國社會發展了,安德烈重新回歸到自己喜歡的文學和攝影領域,從事戲劇和多媒體工作,並且在北京安家落戶,找了一個瀋陽老婆。「現在我的孩子在中國上學,也說中國話。」「外國人在中國的生活現在已經比較接近一個正常公民的生活,人們不再那麼寵著你,照顧你,也不會那麼對你好奇。」

回祖家發展 秀水街營商

個案3.美籍華人夫婦MARIE和BILL

 在北京秀水街市場四樓和五樓,有一家瑪麗琉璃珍珠店,店主是一對中年夫婦,有著和秀水街裡絕大多數商戶一樣有著黑頭髮、黑眼睛和黃皮膚。如果不是經人特別介紹,沒有人會知道他們其實是從小在美國長大的美籍華人。

廿多年前 在京生活不便

 在MARIE和BILL來北京定居之前,夫婦二人一直和父母在美國生活。BILL學的是管理,18歲就開始經商。MARIE是投資經濟學碩士,兩人在美國曾先後投資過餐飲、房地產、進出口等多個行業,事業小有成績。

 雖然身為美國人,但MARIE卻是經常往來美國和內地。早在上世紀80年代,MARIE就曾多次到過北京。她回憶說,那個年代的城市遠沒有現在這麼漂亮,生活也很不方便,可供選擇的商品很有限,而對外國人也有不少限制,很多地方都不能隨便去,也不可隨便拍照。

 「印象最深的就是買東西要去友誼商店,而且只有拿著護照的人才可以進去,裡面的進口電視之類的商品,必須憑護照才能購買,而且是限量的。」

 過去的近30年間,MARIE一家一直嘗試在內地做生意,曾先後從事過貿易、藝術交流、高速公路和電廠項目,但都不順利,因為種種不願再詳細提及的原因,失敗了。

瞄準商機 迅速買下舖位

 2004年,出於一家人常年以來對祖國思念和中國人葉落歸根的傳統思想。MARIE夫婦與年邁的父母回到中國。同年11月,MARIE夫婦在秀水購物時,不禁被那裡高度國際化的氛圍所吸引,並很快做出了在秀水落腳的決定。用BILL的話說,「只花了5分鐘就拿下這個攤位。」開始只是試著做做,但沒想到,他們的生意非常成功。

 談到現在的中國,MARIE說,很欣慰中國不僅在經濟上越來越富足,而且還保留了許多好的傳統。「現在中國正越來越接近發達國家,並且每天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努力學漢語 在華謀發展

個案4.非洲淘金客Michael

 Michael的故鄉在遙遠的非洲,他到中國已經有不短的時間了。因為房租便宜,他的家安在了北京偏遠的東郊通州,並且是和一位埃塞俄比亞人合租的。來中國之前,他在法國謀生,供職於一家貿易公司。

 Michael說,他天生愛做遊子,所以在世界各地到處跑。

有同伴「傍」中國女孩為生

 在一家小雜貨店,聚集著Michael的一幫朋友。這些人中不少都剛來中國不久,沒有正式工作。對於記者鏡頭,他們明確予以拒絕。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遍佈中國大街小巷的活力,也吸引了一些底層的外國人來此淘金。

 他們沒錢,買東西要撿便宜的。當然,其中也不乏愛佔小便宜者。Michael的一個哥兒們坐的士,就經常厚著臉皮只付一半的錢,為此還曾大打出手。還有一些人,甚至要靠「傍」中國女孩為生。據說,Michael認識的一個朋友雖然沒有工作,但卻同時交往著好幾個中國女朋友。「平時吃飯都是對方買單。」

 對於未來,Michael滿懷憧憬。他現在正在興致勃勃地學漢語,準備參加中國漢語水平等級考試,他的目標是北大。他相信,如果留學成功,未來他就有望在中國尋求到一個更高的發展平台。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