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扮演阿炳的青年,渾無阿炳的淒然落泊感。照片由作者提供
黃仲鳴
午夜,聽《二泉映月》。那如怨如訴,如泣如噎的旋律,如流水般淌進心窩裡。腦海不禁想起八月遊無錫,在三國城戰船上那個假扮阿炳的青年。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傑作。解放後,享盡國際聲譽。北京音樂學院也請他當國樂教授,可是,這一切的盛譽,阿炳已無福享受,那被生活摧殘的身軀,不勝負荷,一九五○年就離世而去,享年五十八歲。
想當年,聽了《二泉映月》,便有一股衝動要去學二胡;正如聽了那流水的箏音,就想去學古箏一樣。這些少年的夢,始終難圓,不夠恆心,一也;生活迫人,二也;而最重要的還是,音樂細胞不足也。
那假扮阿炳的青年,一襲新淨但有補丁的長衫,一副墨鏡,拉出那淒惋的樂聲時,台下一副亂糟糟景象,喧嘩聲不絕。有誰還懂得欣賞《二泉映月》?有誰還記得起阿炳?以前聽人說,走在無錫街頭,耳畔便回蕩著阿炳的二胡聲,腦海浮起阿炳淒然的身影。可是現在呢,阿炳只留在少得可憐的文化人心上。
據楊蔭瀏寫的《阿炳小傳》(附錄在邢沅《瞎子阿炳》一書後)說:「以前到過無錫的人,若曾看見一位兩眼全瞎,但毫無理由地戴著一副白玻璃眼鏡,同時胸前背上掛著琵琶胡琴等樂器,手裡拿著三片竹片,累累贅贅,在街頭上行走的,這人便是阿炳。」
阿炳並非乞丐,阿炳是個街頭藝人。他以曲藝來博取兩餐。《瞎子阿炳》一書說,他六歲學琵琶,八歲拉二胡,十歲學會鑼鼓經,十二歲通工尺譜,十三歲笙管笛蕭樣樣皆通。這是音樂天才,也是家學淵源。阿炳是無錫雷尊殿當家道士華清和的私生子,取名華彥鈞。自小,他便跟隨對中國樂器樣樣皆能的華清和學技,而只能以師傅稱之。三十五歲盲目後,父親病故,他流落街頭,成了萬眾喜愛的街頭藝人。據說,他從來沒有做過向人乞憐的樣子;人家叫他奏,他才奏;叫他唱,他才唱。人家給他多少報酬,他也不道謝,也不爭多嫌少;不給,他一樣高興地奏唱。阿炳的骨頭,在《瞎子阿炳》一書的描述中,是極硬的;在貧寒交迫的日子裡,有人邀他到舞廳演奏,他硬是不肯,說:「我的琴沒有那根弦!」對現時的生活,他說:「我樂於自討苦吃!」
在解放前兩年,他被人力車撞倒,樂器毀了。一九五○年夏天,獲邀演出;他重拾荒廢的技藝,聲稱要練習三天。這三天,他不是在樂室裡練習,而是拿著琵琶、二胡,走在無錫街頭,奏著《二泉映月》、《聽松》、《龍船》等傑作。
阿炳逝世後,世界著名的交響樂指揮如德國的卡爾.明興格爾、日本的小澤征爾都曾指揮過樂團演奏《二泉映月》。可惜,這種大場面阿炳已經看不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