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狄嘉
《溏心風暴之家好月圓》終於快落幕了。
難為那班幕後編劇人員,可以拉拉湊湊,弄出一個雜碎大拼盤交給上頭推出。也難為TVB的決策當局,一個劇名可以一用再用,把收視好的劇集無限延長,將剩餘價值剝削殆盡。
劇中人物的關係,至今我仍然弄不清楚,彷彿是一家三代的親戚,籐拉瓜、瓜繫籐,姨表姑表聚在一起,還有領養的、前夫的,也虧編劇腦袋清楚,不會記錯複雜關係。
但是,有時候我也懷疑,剛剛小學畢業、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能夠明白這些繁複的血緣關係嗎?為什麼大房的兒子可以和二房的女兒談戀愛、甚至結成鴛侶?何況,編劇樂此不疲,同樣橋段一再翻用,撮合了口頭上以兄妹相稱的一對男女。雖然,他們之間並沒有真正血緣關係,不過,由小到大都是阿哥阿妹的關係,一旦轉變,心理上完全沒有彆扭嗎?
香港社會近年有一個心態:「食得唔好𠯢」一有好處便吃到盡,連娛樂界也如是,有好的劇目、橋段,便一拍再拍,把觀眾興趣消耗殆盡,不吃白不吃。
晚晚合家歡時段內的電視劇,盡是一家人關起來,你愛我、我恨你;你騙我來我又報復,境界是否太狹隘了?
看看過去幾年來,內地各省市的電視劇和綜合節目、文化節目,香港人有沒有覺得自己落後太多?
且不說文化節目,這一向是香港的弱項。就以香港電視界獨霸市場三十年的劇集來說,內地劇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式內容俱有,中國有文字記錄的年代,秦皇漢武、唐宋元明清,幾乎都拍攝過了,說盡不世豪傑的雄才偉略。
社會風氣是潛移默化的,視聽媒體全是短視題材,便培養了貪圖逸樂、只顧眼前的習性,面對急速變化的大形勢,根本沒有能力跟得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