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不靠祖國 香港靠什麼渡過寒冬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0-22]

卓 偉

 香港擁有背靠祖國的優勢,受益於內地龐大市場的增長,如果香港不依靠高增長的內地市場,充分善用我們獨有的優勢,我們又靠什麼渡過這次經濟寒冬?現時外圍前景不穩,香港更應背靠祖國,北望神州,抓緊內地農村改革的商機,致力提升競爭力。一味怨天尤人,於事何益。

 繼合俊之後,本港另一間上市公司百靈達在內地的廠房日前亦宣布結業。面對金融海嘯衝擊,歐美等國相繼步入衰退,導致廠商訂單大幅減少。加上銀行信貸緊張,令到本小力弱的廠商融資更加困難,一時周轉不靈,容易陷入倒閉境地。無疑,港資廠商在內地的經營日趨困難,亟需兩地政府攜手合作,為港商排難紓困。不過,如果將此事無限上綱上線,認為中央的政策扼殺港資企業的生計,甚至說香港經濟已不能依靠中國云云,不啻是過分武斷,錯誤推論。如果香港不依靠高增長的內地市場,充分善用我們獨有的優勢,我們又靠什麼渡過這次經濟寒冬?

全球莫不競相「靠」中國

 相比起歷次金融風暴,這次風暴更為厲害,信貸緊縮、股市崩盤、樓市下滑等同時迸發,受害地區更不局限於歐美,而是通過證券化蔓延全球,中國亦未能獨善其身,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正有下行風險,但儘管如此,第三季的國民生產總值仍有9%增長,是環球最高增長的國家。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化,將逐步釋放出農村的巨大消費力,經濟前景秀麗,加上坐擁有1.8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根基雄厚。當下中國已成為全球翹首企足的救市力量,各國莫不覬覦中國市場,莫不想「靠近」中國,美國不少媒體更紛紛希望中國「英雄救美」,相反在本港卻有評論認為香港不應背靠中國,此若非反話,就是怪論,與全球的想法背道而馳。

 香港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擁有背靠中國這個經濟火車頭的優勢,受益於內地的龐大市場增長,鄰近地區都只能臨淵羨魚。這個優勢亦讓本港渡過了一個接一個困境,創造了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奇蹟。在8、90年代,本港借助中國改革開放的東風,大批港商北上設廠,賺取豐厚利潤,再回來推動本港經濟,帶動香港出現了高速增長期。03年沙士肆虐,本港飽受通縮衰退之苦,經濟蕭條,失業高企。如果不是中央推出個人遊、CEPA、批准大型國企來港上市等挺港政策,很難想像香港經濟可以在短時間內谷底反彈。這些都是香港背靠中國的優勢。

背靠中國優勢令人艷羨

 過去我們背靠中國取得成功。在未來,香港要進一步發展金融、擴大內需、發展經濟,都在在需要加強與內地融合。目前本港股市超過一半市值來自中國企業;CEPA實施首三年,為香港創造了36000個新增職位和51億港元的額外資本投資;內地旅客已佔整體遊客逾半數,在「個人遊」的計劃下,為香港消費市道帶來超過220億港元的消費,這些都說明融入內地經濟為香港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亦是未來經濟的出路。如果我們連獨有的優勢都不重視,甚至將現時內地港商的所有困難,都諉過中央,高呼「中國靠不住」,試問本港又靠什麼優勢來應對這次挑戰?如果「中國靠不住」,世界又有哪個國家靠得住,可以成為本港的救命稻草呢?

放鬆政策 保住廠商

 就事論事,中國經濟近30年創造了世界奇跡,但粗放型的經濟發展卻透支了中國寶貴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而且偏重出口主導的產業結構,亦導致中國經濟受制於外部環境。所以,中央近年致力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優化產業結構。這對於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意義深遠。然而,面對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外部環境出現了翻天覆地轉變,再加上內部的轉型壓力,難免令廠商百上加斤,因此,有必要減緩產業升級的步伐,現在的首務應該是支援廠商維營,保住廠商生計,其他的應屬次要。

 面對全球金融動盪,經濟衰退,兩地都同樣面對嚴峻挑戰,兩地政府應通力合作,應對危機。中央在上周已推出了十招保經濟,其中增加對中小企貸款、提高服裝機電產品出口退稅率等,明顯是針對廠商的紓困措施,反映中央相當清楚廠商的困難,正設法支援。同時,特區政府日前亦推出多項援助中企措施,加強信貸支持,相信可讓內地廠商鬆一口氣。不過長遠而言,外圍前景不穩,香港未來更應背靠祖國,北望神州,抓緊內地農村改革的商機,致力提升競爭力。一味怨天尤人,於事何益。(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