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從治道和文化層次看生果金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0-22]

宋小莊 北京大學憲法學博士 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

 政府對生果金引入資產審查的用意不算壞,但卻惡評如潮。政府預先也估計到市民對該政策並不受落,但卻堅持「原則」,結果引發強烈的社會反彈。更重要的是,政府對中國敬老傳統的政治智慧似乎缺乏認識,未能從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來思考敬老問題。

 今年的施政報告,香港社會評論最多的,似乎是政府打算對發放生果金採用某種形式的入息或資產審查。生果金原稱「高齡津貼計劃」,分兩個檔次,對70歲以上申領者不作資格審查發放;對65歲以上、70歲以下申領者作資格審查發放。考慮到2033年香港長者將增至217萬,對新的申領者,政府將引入資格審查制度,以免對未來的特區政府帶來難以承受的負擔。

 政府的用意不算壞,但卻惡評如潮。據說,政府預先也估計到市民並不受落,但卻堅持「原則」。殊不知反彈如此強烈,究其原因,大概是:

新生果金政策引發強烈社會反彈

 一、香港經濟環境惡化,依賴生果金度日的長者生活感到困難,有強烈提高生果金金額的呼聲。過去半年,政府已先後額外發放超過6個月的生果金,不久前的立法會選舉,不少參選人也以提高生果金為競選口號,提高了公眾的期望值。

 二、對70歲以上長者,生果金是「敬老」措施,並非「救濟」政策。對政策上的轉變,未作諮詢,貿然出台,公眾接受不了。對新、舊70歲以上長者採取不同的政策,形成分化,不利和諧。

 三、香港人口老化是漸變的過程,政府可採用適當的諸如吸引投資或創業移民等政策阻其進程,可以適當的稅收和社會分配政策使其緩解。但政府不去研究,對臨近的金融海嘯並無良策,卻奢談25年以後的遠景,很難不撞板。

 更重要的是,政府對中國敬老傳統的政治智慧似乎缺乏認識,未能從多維度、多方位、多層次來思考敬老問題。

政府對敬老傳統缺乏足夠認識

 中華民族的敬老傳統起源很早。《禮記.祭義》:「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後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遺年者。」不管國家採用「貴德」、「貴爵」、「貴富」還是「貴親」的政策,都不能不「尚齒」敬老。夏商周三代乃至堯舜時代,皆以國策視之。

 為何要把「尚齒」作為國策呢?繼承孔子「仁學」思想的孟子說得很清楚。《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儒家講究推己及人的功夫,這種合乎道義人情的國策,可以增強社會向心力、民族凝聚力,促進社會健康和諧。可惜政府官員和幕僚中讀懂「十三經」者恐怕一個都沒有,很多人連「四書五經」都聞所未聞。聽說前理大校長潘宗光提倡設「中國文化系」,以中文講授學習,可謂功德無量,是對未來「一國兩制」的最大貢獻。

 既然敬老可運天下於掌,歷代有為統治者無不敬老。西漢出土漢簡有「王杖詔書令」,賜70歲長者「王杖」,其地位相當於官俸六百石的刺史。東漢時期,皇帝主持敬老儀式為常。唐宋規定長者要有人侍候。明代對長者極其尊重。清朝康熙皇帝曾設「千叟宴」,宴請全國70歲以上長者兩千餘人赴宴,傳為美談。

 與中國古代相比較,現代社會老人比例的確較大,但現代社會也積聚了比古代更多的財富。如相對貧窮的古代,都能以「老有所安」、「老有所終」作為施政的目標之一,相對富裕的現代沒有理由不能這樣做,種種理由皆非「治道」。(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