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修復後的鐘樓作為汕頭海關關史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
22日上午,沉寂了幾十年的鐘聲又重新響徹汕頭港的上空。見證汕頭百年商埠歷史的汕頭海關鐘樓,經修復後正式開放。
海關鐘樓位於汕頭市外馬路2號,1919年由英國人興建,兩層樓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面積1,556.2平方米,長方體結構,走廊環繞四周,內部裝飾考究,鑲嵌在其正門樓頂的大鐘為大理石面,黑色羅馬數字,海關鐘樓也因此而得名,是汕頭開埠以來最早的建築之一。
汕頭是內地沿海最早設關的口岸之一。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1860年1月1日成立了由英國人控制的潮海關,亦稱洋關,這就是汕頭海關的前身。上世紀20年代為汕頭港的輝煌時期,遠洋航線四通八達,日、德、法、美、俄等國家的洋商紛紛來汕插足。上世紀30年代高峰期,汕頭港口船舶噸位數居全國第三。1949年10月24日汕頭解放,1950年2月14日,潮海關更名為汕頭海關。
修復後用作陳列館
著名潮汕文化研究學者黃贊發說:「汕頭海關鐘樓見證了汕頭開埠的歷史,也見證了近代洋人把持我海關管理權的屈辱史,更見證了汕頭發展的變遷,也為汕頭現在的發展提供著啟示。」
修復後的海關鐘樓,用作汕頭海關關史陳列館,上下兩層分成「解放前的汕頭海關」和「當代汕頭海關」兩個展區,展示了潮海關設立、收回海關主權的鬥爭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汕頭海關與粵東經濟息息相關的發展史。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 江雨馨 通訊員 黃勇哲、鄭曉潔、陳岱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