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勾勒三十年中國人文側影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0-27]
放大圖片

 三聯書店成立六十周年,北京、上海、香港三地的三聯書店各有作為。香港三聯書店推出「三聯人文書系」,由陳平原教授擔任主編。這套叢書很特別,不是近年流行的文化隨筆一類,每一本都是一個著名人文學者—包括葛兆光、王汎森、梁元生,等等—的論文集。三聯總編輯陳翠玲女士說,三十年來,中國已經出現了一批學術研究水平也許已經超越前人的中年學者。那麼,這套書就有一種梳理三十年中國人文學的意義。陳平原教授在叢書〈總序〉中說:「這既非學術史,也不是排行榜,只是一個興趣廣泛的讀書人,以他的眼光、趣味與人脈,勾勒出來的『當代中國人文學』的某一側影。」為此,我們訪問了主編陳平原教授和三聯(香港)總編輯陳翠玲女士。—本報記者

貴精不貴多

 陳翠玲告訴記者,「三聯人文」叢書採用的是「大師小作」的方式,選入近三十年來活躍各界的人文學名家,精選個人有代表性的論文編輯成書。每本書的字數控制在十萬字以下,小而精;封面設計不同於過往同類書籍淡雅閒逸的志趣,而顯得色彩斑斕,可說反映了出版者對叢書的定位:用最親切的姿態反映最多樣的人文精髓。

 「從內地來說,改革開放三十年,中文人文學上已經形成了一批名家,蔚為壯觀。他們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學術深度,但在香港、台灣卻可能沒有人知道。這一批人,得益於開放的社會環境與便利的中西交流條件,可以說正在或已經超越前人。」

 陳翠玲希望為這批學者立此存照,但叢書的選輯眼光並不只瞄準內地,從第一批計劃的十本來看,有內地學者如葛兆光與陳來;也有台灣學者如王德威、王汎森,還有香港歷史學家梁元生。陳翠玲說,叢書將採用開放的方式一直發展下去,「形成一種文化積累,細水長流,每年添補」。

 這樣一來,作者與作品的選擇尤為重要。陳翠玲說,叢書的編撰並沒有成立專責小組對作品進行選擇與審批,但堅持三點原則進行嚴選。「其一是作者在學界的地位;其二是他在某個領域具有開創性;其三,作為僅十萬字的『大師小作』,面向大眾,他應該是會寫文章的人,作品易讀。」除此之外,主編陳平原亦在總序中提出三點技術性說明:「第一,作者不限東西南北,只求以漢語寫作;第二,學科不論古今中外,目前僅限於人文學;第三,不敢有年齡歧視,但以中年為主—考慮到中國大陸的歷史原因,選擇改革開放後進入大學或研究院的學者。」

 在香港出版人文類書籍是需要勇氣的,更何況是「論文集」形式的人文書籍。慨歎「隨筆式作品太多,雖顧及了讀者卻淡化了學問」的陳翠玲坦言,對此叢書的銷售成績並不抱太大希望。不過,三聯向來稟承用各種方式推廣人文學的傳統,這套叢書以大學以上的師生作為目標讀者,希望在保留研究精髓與易於閱讀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