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萬仲英背後只有10米長、連接深港兩地的蓮麻「國際橋」,曾引起過不大不小的外交風波。
——封閉催谷偷渡 開放兩岸皆富
圖/文: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 羅愛文、熊君慧
彎彎曲曲的深圳河,從梧桐山牛尾嶺由東北向西南流入深圳灣。這道窄窄的小河,北岸在改革開放前是作為邊防重鎮的寶安縣,一片窮山惡水﹔南岸則是英國人管治了一個半世紀的香港,滿眼燈紅酒綠。《說文解字》裡,「圳」字意指深深的溝壑。曾幾何時,深圳河正是隔離深圳和香港的「特別深的溝壑」。
從1954年內地停止批准人員赴港至1978年,24年間廣東省共偷渡外逃56.5萬多人次,其中14.68萬人通過深圳逃到香港。內地對此的唯一對策,就是架鐵線網,派出軍警民兵守衛,千方百計將那條「圳」挖深挖寬。一直到文革結束,當地領導人才逐漸認識到,遏止逃港,唯一出路就是提升深圳河北岸人民的生活水平,縮小河南北老百姓的生活落差。1980年8月,深圳市獲准試辦經濟特區,一系列牽動全國的改革,率先在深圳河以北醞釀、推廣,這些改革實際上都在做一件事情——將河對面的經驗引到內地,化「深深的溝壑」為引進資金、人才以及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通途……
深圳河兩岸30年變遷,正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縮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