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村書記私建「國際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0-29]
放大圖片

 ■1974年,大批非法入境者在金鐘的延期居留辦事處外申領身份證。

 1978年5月,蓮塘段的深圳河上悄然冒出一座橋,它寬40厘米,長不足10米,卻能連接深圳的蓮塘和香港的麻坑。

 因無任何報批手續,這座簡陋的小橋不僅驚動港英當局,也驚動了中央政府。橋的設計和建設者是時任蓮塘生產大隊的黨支部書記萬仲英,他「搭橋」的理由更讓兩地政府目瞪口呆:「堵不如疏,我造橋,就是為了遏止村民逃港!」

 萬仲英軍人出身,復員後先在蓮塘學校當校長,1974年獲任命為蓮塘生產大隊黨支部書記,他當時的一個重要「政治任務」,就是「遏止村民大規模逃港」。

北岸艱困 「窮則思逃」

 官方統計,從1954至1978年,廣東省共發生偷渡外逃56.5萬多人次,逃出14.68萬多人。而與香港一河之隔的蓮塘大隊,是逃港最兇的重災區。萬仲英回憶,他當村書記很能幹,仍無法完成遏止逃港的「政治任務」,到1977年更出現逃港高潮,當時蓮塘共有1,200多村民,逃港的竟達790多;2,200多畝耕地,丟荒700多畝。

 蓮塘村民如此描述「天堂」香港:新界人,家裡有好幾部電視,白天也開,晚上也開,人也看,豬也看,雞鴨也看。而蓮塘沒有一戶人家有電視;「香港的雞鴨比深圳人都生活得好」。

 為改變村民的貧困生活,時任村書記的萬仲英想了很多辦法。1975年天旱,蓮塘千畝田無水可用,他帶領村民打洞引水,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苦幹,但蓮塘大隊的全年收入也只有7—8萬元。偷渡風不但沒有遏止,反而有六成勞動力跑去了香港。因為在香港打工一個月,就能賺1,000元, 而蓮塘村民最好的月收入,也不過50元,香港的收入是蓮塘的幾十倍。所以蓮塘人都說:「好男不留蓮塘,有女不嫁蓮塘」。

 幾年的折騰使萬仲英終於明白,他完不成「遏止逃港」重任的根本原因,就是這裡太窮。

 萬仲英同時認定,要阻止村民外逃,就要讓農民吃飽穿暖。他發現,逃到香港的蓮塘人大都同樣從事種菜養雞,卻生活得很好。他說,蓮塘要富,就要利用香港,過境致富。

 在寶安縣的幫助下,1978年,蓮塘將散落在香港的110畝「插花地」要回,並申請到了110個過境耕作證。而那時,橫亙在深港之間的深圳河,不是連接的紐帶,反而是村民過境耕作的屏障。萬仲英說:「我當時就深深地感覺到,我的夢想,只有在深圳河上建座橋才能實現」。

 當時的深圳河上,只有文錦渡、羅湖橋,羅芳橋,要自行在河上再建一座橋,得冒巨大風險。村民勸萬仲英去報批,但他說,要等政府同意,10年後都建不成, 「為了蓮塘富起來,判我勞改也願意」 。

搭橋富民 「寧願槍斃」

 萬仲英帶著村民自行設計、建設,結果還是被港英當局官員發現。第一次,萬仲英正在河裡修橋墩,看到英國官員來調查,就乾脆躲在水裡不出來。第二次,官員又來調查,萬仲英不及躲避,就乾脆頂撞說:「就是槍斃了我,也要建。」無奈之下,港英政府向中國政府交涉,廣東省委、廣東省外事部門都來干涉,要求馬上停止修橋,否則抓人。但官員們前腳走,萬仲英後腳就又跳入深圳河,接著再幹。

 橋建成了。萬仲英為這座不足40厘米寬的小橋取了個大名——蓮(塘)麻(坑)「國際橋」。

 後來蓮塘的周氏兄弟到香港承包養雞場,出錢將這座橋加寬到4米,橋上可以過汽車了。

 而今,站在「國際橋」旁邊,萬仲英自豪地告訴記者,2009年至2010年將動工的「深港東部通道」,就離這座橋不遠。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