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英街在改革開放初期,是少數能讓內地人買到港貨的地方,一度熱鬧非凡。
——突破計劃經濟 初嚐市場神奇
圖/文: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 羅愛文、熊君慧
1980年8月,深圳市獲准試辦經濟特區,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但深圳河邊多數村民仍然是靠種植、養殖為生。盛產荔枝的深圳,在當時全國統一物價管控下,牌價不到香港市場價格的十分之一。果農們想方設法將荔枝運到香港去賣,政府收不到荔枝,出口大受影響,就派民兵到海岸線武裝攔截。於是,北岸的商貿改革,便從小小荔枝的價格拉開了帷幕。
1981年3月,時年62歲的梁湘調到深圳任市委書記兼市長,周溪舞任分管供銷、商業的副市長,李定任副秘書長兼財貿辦主任,分管財政、稅收、金融、貿易。
那時的深圳並不富裕,商品也不豐富。據說梁湘曾向周溪舞發牢騷:「你怎麼搞的,我這當市長的,中秋節吃餃子連醋都買不到?」
統一限價 外貿無貨收
當時出口荔枝是深圳一大經濟來源,荔枝收購價格則由政府規定:深圳荔枝牌價是每斤8分錢,農貿市場每斤2-3毫,而外貿收購價格只有每斤1.2毫,但香港是每斤1元港幣。因此農民寧可到農貿市場去賣,或者託運到香港直接去賣,就是不願交給政府收購。深圳市連續兩年基本上收不到荔枝出口香港,受到批評。
無奈之下,1982年,李定找到周溪舞,立下「軍令狀」:親自帶隊到南頭收荔枝,保證收幾百噸出口。但李定也提出了個條件:價格要由財貿辦說了算。周溪舞同意了李定的要求。
李定「咬定」價格要由財貿辦說了算,是因為已親身體驗了價格差的巨大威力。
1981年,有關部門在深圳河邊的和平路搭建鐵皮房,搞一條商業街作展銷。當時已是11月份,上級通知電風扇價格上漲15%,電風扇原來180元,冬天來臨反而提價到200多元。有香港人過來看到後悄悄說:神經病,沒聽說過電風扇冬天提價的。有人告訴了李定,他覺得港人說的有道理,商品應該隨行就市,不能統一價格,於是要求這條街搞浮動價,結果把香港、東莞、惠州商家都吸引來了。做生意的人說,價格降了,但銷量大了,錢還是賺了。不過此舉也遭到不少人反對,因為各商店的價格不一樣,投訴很多。
隨行就市 荔枝滾滾來
在1982年收購荔枝時節,李定帶著財貿辦十幾個人坐鎮,再次打起價格的主意。按照上一年每斤1.2毫的收購價肯定不行,於是他們將價格提到2毫,但還是收不到。接著又提到3毫、4毫,收到了一些,但是質量都不好。李定覺得質量差的荔枝到香港肯定賣不動。於是提出「優質優價」收購,質量好的荔枝每斤1元,特別好的1元2角,結果果農將荔枝全都送了過來。
這一年,深圳收購了幾百噸荔枝,出口後賺了幾十萬,大家都非常高興。但李定擅自提高價格收購荔枝的事情被上級知道了,省裡很惱火,省物價部門下達了「五道令箭」。首先是口頭批評:「物價是黨的政策,擾亂物價是違法的。」隨後下發正式文件,稱不能擾亂物價,接著派工作組到深圳督戰。深圳副市長周溪舞也受到廣東省物價部門的「訓話」。
富有戲劇性的是,就深圳荔枝價格風波當年的9月16日,國務院決定將160種小商品的價格放開,實行市場調節。李定的嘗試,得到了中央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