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深圳河北岸高樓林立,南岸荒草遍地,對比鮮明。
——深圳臨河繁華景 香港邊界蕭瑟風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 羅愛文、熊君慧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後,深圳河北岸已是高樓林立,路橋縱橫,喧鬧繁忙;而南岸的香港,大片的魚塘和未開發的處女地,依然保持田園牧歌般的平靜與逍遙,許多地方更是難以進入的孤島。香港居民在蜂擁深圳消費和工作的同時,亦冀望河南岸港區的盡快開發。
文伙泰就是香港沿河居民的一個代表。1977年,他從英國返回香港家鄉,投資500萬搞了3份規劃書,建議政府開發新田區,呼籲深港兩地聯手開發「一河兩岸」。
時至今日,他的夢想尚未實現。「今年是最後一個機會了。」,文伙泰說:「如果不行,難道還要再等40年?」
香港沿河一帶,涉及沙頭角、打鼓嶺、粉嶺、上水、新田等5個地區,除了鐵路沿線的沙田、大埔已經開發外,其他均維持在30年前的發展水平,即使目前開發呼聲最高的河套地區,也處處荒蕪。雖然喧鬧繁忙的皇崗口岸近在咫尺,但由於交通不便,河套依然是一個很難進入的孤島,連周邊區域也從未被納入深港兩地的城市規劃視野。
邊境多禁區 荒蕪人跡稀
香港沿河還有大片的「禁區」,屬於限制開發區域,連人員進入都有嚴格的規定。這片「禁區」於1951年設立,1962年訂立現時的界線,東起沙頭角海,西到后海灣,面積大約為28平方公里。目前已經解禁14平方公里。
儘管文伙泰的年歲不小,但聽說記者要採訪深圳河香港沿河的情況,他仍然興奮不已,執意親自帶記者去實地。在打鼓嶺邊界的禁區,需要通行證才能進入。文伙泰與警方多次交涉未果。記者只好從李屋村往山上繞行,居然輕易進入了禁區。這裡無人看守,周邊民居保持了原始風貌,但許多大門緊鎖,無人居住。
在文伙泰的公司,記者看到了他在1977年和1981年自費製作的沿河開發規劃圖。據說77年的第一份規劃,79年曾得到了港英當局的同意,但1982年要談回歸問題,被擱置。1998年文伙泰又向深圳市政府遞交了一份研究報告,要求開發一河兩岸,深圳市政府答覆稱,香港已然回歸,希望由香港特區政府為主來推動一河兩岸發展。同年,文伙泰向香港特區政府遞交報告,沒有任何回應,這樣一等就是10年。直到2008年深圳兩會召開前夕,文伙泰再次點燃激情,重提開發事宜。
沿河港居民 開發呼聲高
據悉,香港政府有關官員曾說,一河兩岸的開發,因居民反對難度很大。文伙泰卻說:「這是不對的,民間要求開發的呼聲很強烈,關鍵是要讓民間參與進來,採取較公平方式,如以地換股,民間交出土地,以股份制的形式參與開發。」
文伙泰介紹,從港英政府開始,香港建設和發展的重心就一直在港島、九龍地區,特別是維多利亞港周圍,而長期以來對於新界等「關外」地區的發展並無太多關注。在文伙泰長達三十年的呼籲中,香港政府回應得最多的是「要保護邊境的生態環境」。文伙泰質問:用「保護」作藉口,難道可以把犧牲當地居民的發展訴求和實際利益作為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