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承鈞
距今整整一千年前,為中國北宋大中祥符元年,這年春節,幾名遠道而來的猶太人向宋真宗趙恆進貢了一批奇香異寶和西洋布,趙恆皇帝大喜,下旨詔其「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趙恆是宋太宗第三子,公元997年登基,在位25年治理有方,國家日臻昌盛,史稱「咸平之治」。歷數兩代三百年間,尤其北宋,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巔峰時期,中原在工業化、商業化、貨幣化和城市化方面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地方,國都汴京(又稱汴梁,即現今開封)更成為當時全球最繁華最著名的國際化大都會。
當時的汴京城常住人口150萬,比唐朝首都長安更加繁華,《東京夢華錄》描述汴梁「東華門外,市井最盛……舉凡南北飲食、時新花果、魚蝦鱉蟹、鶉兔脯臘、金玉珍玩、衣著服飾,無非天下之奇……」真乃一幅繁榮景象。「汴京富麗甲天下」、「八荒爭湊,萬國咸通」、「人口逾百萬,貨物集南北」,「萬國舟車會,中天象魏雄」、「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等詩句,便是當時汴京城的真實寫照。由於宋朝強力推進「對外開放」政策,來華的外國人無論是國別還是數量都超過唐朝,開封成為全球擁有外國僑民最多的國都。這些外來新移民有來自西域、阿拉伯和朝鮮、日本等國,還有的從非洲、歐洲等地遠道而來,他們的身份包括駐華使臣、武士、僧侶、教徒、商賈、獵手、藝人、奴婢和留學生各色人等,生動展示了文化交流與中外融合促成的文明進程。也有不少宋朝官員和商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讀《中國古代經濟簡史》得知:「當時(宋代)我國的船隻已經航行於印度洋各地,包括錫蘭(斯里蘭卡)、印度次大陸、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甚至達到非洲的索馬里。」
宋朝的新移民中有不少是穆斯林,他們在汴梁一住就是幾年、幾十年,甚至在此傳宗接代繁衍生息,於是就有了「土生蕃客」、「五世蕃客」之說,開封和其他一些沿海城市,還紛紛設立了蕃客的子弟學校—「蕃學」。開放的大宋不搞種族歧視,允許穆斯林子弟參加科舉考試,成績優秀者照樣可以與漢人一樣獲取功名,封官進爵。連一些講究誠信的穆斯林商人由於經商有道,對發展宋朝的國際貿易做出貢獻,也被朝廷「破格」錄用,授予官職。為此,當時開封城還興建了很多規模不小和穆斯林公共墓地。
當時汴京還生活著一支龐大的猶太人群體。他們自稱「一賜樂業」教徒,這可能是以色列(Israel)的音譯。汴梁老百姓因為對猶太人不甚了解,鑒於他們在宰殺牛羊時有剔除腳筋的習俗,就稱其為「挑筋教」,也有人叫他們「藍帽回回」、「天竺人」。在民族大融合的宋代,開封的猶太人享受到與漢人一樣的自由,不少人還通過科舉考試升為官員。猶太人很樂於在開封世代繁衍,以至到19世紀後期開封還保留著猶太會堂。猶太人能在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宋朝繁衍生息,是猶太文明史上一個獨特的現象,也從側面證明了當時中國對外開放程度之高。宋時寧波一躍成為全國三大口岸之一,開封的不少猶太人也常常奔波於汴甬之間,甚至選擇在風光秀麗的寧波落戶。所以甬城也有猶太人的後裔,一千年後的今天,甬汴兩地的淵源仍很密切。
由於國勢強盛,當時宋朝在「老外」心目中是「天國」,每年有大量的「洋人」湧入宋朝,到中原朝拜、經商或定居,宋人在世界各地也受到熱烈歡迎。讀《清波雜誌》,有如下一段記載:「倭國(日本)一舟飄泊在(宋朝)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日本)婦女悉被髮,遇中州(中國)人至,擇端麗者以薦寢,名曰『度種』」。此文敘述了日本婦女乘船來中國,遇到宋朝健美(端麗)男子就會主動獻身,目的是生下後代。在國都汴梁,日本女子向宋朝帥哥「度種」的事也屢見不鮮,雖然官方文件語焉不詳,但一些野史和宋人筆記對此均有描述。
宋人洪皓在《松漠紀聞》中也說:「回鶻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時,有入居秦川為熟戶者。女未嫁者先與漢人通,有生數子年近三十始能配其種類。媒妁來議者,父母則曰,吾女嘗與某人某人暱,以多為勝,風俗皆然。今亦有目微深而髯不虯者,蓋與漢兒通而生也。」說當時西域的回鶻族女子有出嫁前先與漢人「同居」的傳統。回鶻女人還以此為榮,出嫁時新娘父母們會對外宣稱:其女兒曾和某某漢人同居過。現在看來,這種風氣未免太過愚昧和荒謬,卻也說明宋朝時老外們「愛屋及烏」,以至於對宋朝的男士也刮目相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