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報北京新聞中心記者:海巖
價格,是市場經濟配置資源最主要的工具。過去30年,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由行政定價轉向市場定價的價格改革是所有經濟改革之源。縱觀改革開放歷程,價格改革可謂一波三折,從「理順價格」失效,到「雙軌制」釀成混亂,再到「價格闖關」失敗,直至1992年政府才全面放開產品價格,取得突破;但此後至今的十六年中,要素價格的改革幾乎停步不前,引發了宏觀經濟的一系列失衡,成為下一輪改革的一道障礙。
1979年理順價格理還亂
從1979年到1984年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還沒有提出「建立市場經濟」,價格改革只著眼於改變扭曲的價格結構,以調為主,「理順價格」。
從1979年春夏開始,政府為縮小工農產品的剪刀差,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了18種農產品的收購價格,提高幅度達28.3%;同年底再次提高了8種副食品的銷售價格,提高幅度為30%;此後又相繼提高了原煤、生鐵等能源、原材料價格,提高幅度在30%左右;1983年有升有降地對紡織品價格進行全面調整,滌棉布降價31%,純棉布則提價19%;1983年和1985年還將鐵路、水運價格提高了兩成左右。
未改政府定價機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副主任魏加寧認為,這一階段的價格調整涉及到農產品、輕工業產品、重工業產品和交通運輸價格等,對改善產業結構、提高效率起積極作用,也促進了短缺產品的生產,直接調動起農民生產積極性。1984年同1978年比,農業總產值增長55.4%,年均增長7.6%,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農業發展最快的階段。
不過,「所謂理順價格,始終是通過行政手段來調整價格。」魏加寧認為,理順價格並沒有改變計劃經濟下政府定價機制,很快各行業產品之間的比價又在更高水平上回復到以前扭曲的狀態。正如當時一個順口溜兒所言:「價格要理順,理也理不順,不順也要理,越理越不順」。
1988年價格闖關闖出禍
「價格闖關」被認為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最大的一次經濟失控。
1988年宏觀經濟再趨緊繃,3年多的高速成長讓中國列車再次駛入經濟周期的敏感地帶,推行了四年的價格「雙軌制」終於釋放出所有的負面效應。當時國務院一份調研報告稱,「生產資料亂漲價亂收費相當嚴重,部分地方和領域已到了無法無天的地步」。儘管中央三令五申,仍無法阻止越來越多的政府機構和國營機構投身到物資倒賣中,人們利用手中或大或小的權力,從雙軌制中牟取利益。當時中央的一些高層領導認為,物價的不正常波動是計劃體制和價格雙軌製造成的,應當「讓物價迅速地進入到市場調節的軌道之中」,於是便有了「長痛不如短痛」、取消「雙軌制」、完全放開物價、進行「物價闖關」的決定。
取消雙軌 市場定價
1988年5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決定,在此後5年中實現價格和工資改革「闖關」。魏加寧回憶說,5月末,在討論如何執行這一決定的高層會議上,與會的經濟學家根據當時的宏觀經濟形勢,提出了「先治理,再闖關」的主張。他們的根據是:一是1987年第4季度從農產品開始的漲價風,正在向其他領域擴散;二是交通、生產資料供應的「瓶頸制約」日趨嚴重;三是各地零星搶購已經發生,正在此起彼伏地蔓延開來;四是4月份的儲蓄已經出現了負增長,表明通貨膨脹預期正在形成。五是更重要的是,由於計劃部門的價格控制,使得通貨膨脹隱性化。此外,薛暮橋、劉國光、馬賓等經濟學家也紛紛給國務院領導寫信或在《人民日報》上公開發表文章,表示反對通貨膨脹。
「這時時任總理趙紫陽已經根本聽不進大多數經濟學家的意見了。他害怕增長速度下降,更喜歡聽『拉美國家的故事』。」魏加寧說。
7月28日國務院放開名煙名酒的價格。由於這類商品不影響普通群眾的生活,估計不會出什麼問題。但沒有想到放開價格以後,茅台酒的零售價由20多元一下子漲到290元,中華煙也由每包一兩塊錢漲到12元。「一個教授一個月的工資買不到一瓶茅台酒!群眾開始產生恐慌。」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播《關於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被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當天,全國各地出現了搶購風潮。8月30日「物價闖關」被緊急叫停,中央採取措施整頓經濟。
物價飆升 政局不穩
不過,1988年下半年的事態仍然朝著大多數經濟學家所擔心的方向發展:全國零售物價指數同比攀升至26%,城市普遍出現商品搶購風潮。而倒買倒賣計劃分配物資和外匯額度及其腐敗現象的蔓延,更加劇了廣大群眾的不滿情緒,使得經濟問題轉化為社會問題,甚至釀成政治的不穩定。
1984年雙軌制雙重受滯
1984年中國提出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要求用市場定價機制替代政府定價機制,讓價格成為調節經濟的手段。當時價格改革存在兩種思路:一是完全放開,一是小步快調。「中國改革歷來以穩妥為先,一下子全部放開價格有很大風險。」魏加寧說。
同一產品 兩種價格
當時中國的前車可鑒是,1948年聯邦德國放開物價,一個月之內食品價格漲了兩倍,導致大規模群眾示威。1980年波蘭放開食品價格,造成格旦斯克工人大罷工,蓋萊克被迫下台,十年後,共產黨失去政權。魏加寧表示,中國政府因此採取了過渡方案:先放開一部分產品的價格,同時保留一部分計劃價格。同一商品,兩種價格,即是「雙軌價格」。
1982年國務院批准大慶油田超產原油在國內按每噸644元出售,其他油田超產的原油均按每噸532元出售,而當時計劃內生產的原油價格均為每噸100元。超產原油價格的放開成後來工業品生產資料實行價格雙軌制的源頭。1984年5月10日,國務院發出了67號文件規定,在完成指令性計劃以後,超產部分允許企業在不高於計劃價格20%的範圍內浮動;到1985年1月國務院又發文取消了20%的價格限制,表示超產部分的價格由供需雙方自由議定,國家不加干涉。這樣,同一種產品就有兩種價格,計劃內的那部分是計劃價格,超產部分是市場價格。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市場價格大大高於計劃價格。1989年3月,市場價高出計劃價的幅度分別為:煤炭149%,原油213%,鋼材105%,木材112%,銅150%,鋁124%。
計劃失控 市場不靈
對於價格「雙軌制」的評價,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說過,中國實行的雙軌價格是由統制價格轉向市場價格的「天才的解決辦法」,波蘭著名經濟學家布魯斯也認為「雙軌制是平穩過渡的橋樑」,有了市場價格這一「軌」之後,指令性計劃一統天下的僵死局面被打破,使經濟生產出現生機。
不過,後來的經濟學家反思發現,價格「雙軌」給中國經濟帶來「計劃失控」、「市場機制也不靈」的後果,是後來經濟秩序大混亂的根源所在。
1992年要素價格 改革停步
1992年是價格放開取得突破的一年。到1991年底,國家物價局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管理的生產資料和交通運輸的價格有737種,1992年就放開了648種。輕工產品除了食鹽和部分藥品等個別品種外,都全部放開了。鋼鐵產品和大多數機械產品價格在1993年完成併軌,1994年陸上原油和煤炭價格實現併軌。
產品價格 全面開放
1992年底中央還放開了全國844個縣(市)的糧食價格。一直以來糧食是國家統購統銷物資,但由於放開糧價的政治風險太大,中央遲遲不能決定。1992年底各地的庫存糧食比較多,庫存糧食佔壓了不少資金,政府反而希望搶購走一部分。這次全面放開糧價,事先沒有保密,也沒人去搶購。
到現在,中國商品由政府定價的比重已經很小了。按社會零售商品總額計算,95%已經放開;在農副產品收購總額中,90%已經放開;在生產資料銷售額中,85%已經放開。即便是西方市場經濟國家,政府管理的價格也有20%左右,中國放開價格的比重不比西方國家低。但除了一般商品外,生產要素價格改革在過去10多年中一直未能破冰,糧食、能源、資源、利率、匯率等重要要素的定價權仍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
利率匯率 終未破冰
生產要素的價格包括資金的價格(即利率),勞動力的價格(即工資),土地使用權的價格(即地租),外匯的價格(即匯率),技術的價格(即技術轉讓費)等,其中最關鍵是利率。從理論上說,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這些都應當由市場來形成和調節。不過,經濟學家認為,要完成這些方面的改革,還需要經過相當長的歷程。因為這些是其他各個領域改革的結果。沒有金融改革的成功,就不可能有市場利率;沒有外匯的自由兌換,就沒有自由匯率;沒有完善的技術市場,就沒有合理的技術價格。正是因為這些條件的不成熟,要素價格改革才一再延後。
經濟學家茅於軾指出,目前經濟調控的關鍵就在價格。「GDP過分依靠投資增長,外貿的順差造成外匯儲備過高,就業壓力巨大,貧富差距在擴大,物價上升,房地產價格猛漲,股市有明顯的泡沫;這一系列問題都各自有其背景,但又都和一些基本價格信號的扭曲有關,和國家的某些政策規定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