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病人葉婉玲(左)出庭作供。涉專業失當的牙醫鄭之博(右)昨出席聆訊。 本報記者鄭啟源 攝
【本報訊】(記者 鄭啟源)蛀牙、牙痛可能要接受杜牙齦治療,一名婦人因牙齒出現持續敏感痛症,到鄭之博於中環的牙科診所求醫。經初步檢查後,鄭指出病人「滿口爛牙」,有20隻牙齒需接受杜牙齦治療,結果在9周半內,為病人杜了16隻牙齒的牙齦。隨後,病人向其他牙醫求診,結果有異,指部分牙齒根本無需要杜牙齦。病人向牙醫管理委員會投訴,鄭之博涉專業失當接受聆訊,聆訊押後到本周五再審。
病人葉婉玲投訴牙醫鄭之博在其求診的07年3至5月期間,無向病人解釋杜牙齦治療的風險及可能出現的併發症、無向病人提供其他治療方法、杜牙齦治療處理不當、失效及不當治療致修復及矯齒失敗、無適當轉介病人及無作出準確治療紀錄,涉專業失當。
指病人滿口爛牙 或變「無牙婆」
葉婉玲作供時稱,去年初因牙齒出現持續敏感痛,故向家庭牙醫求診,醫生診斷病因只屬牙齒敏感,建議她使用抗敏感牙膏。去年3月8日,由於葉的敏感痛惡化,在其父介紹下向鄭之博求醫。檢查期間,鄭為她檢查口腔,但未經X光檢驗下,指她「滿口爛牙」,有20隻牙齒需接受杜牙齦,更稱若不盡快接受治療,日後需要戴假牙,變成「無牙婆」。結果,鄭在9周半內先後為她16隻牙齒杜牙齦。在頭3次覆診中,鄭為她杜了11隻牙齒的牙齦。
其後,葉質疑是否每隻牙齒都有問題,決定另找牙醫給予治療建議,方發現部分牙齒根本無需要杜牙齦。專家證人質疑,鄭之博未有為病人進行X光檢查,根本難以斷定病因,更遑論定出治療方案。即使鄭的診斷正確,專家證人認為應針對真正有問題的牙齒進行杜牙齦,而非現時的16隻,牙醫亦須向病人解釋有關風險。加上牙髓發炎的成因眾多,牙醫亦應轉介病人到牙髓專科醫生進行檢查。
在聆訊期間,辯方代表律師詞鋒尖銳,法律顧問最後向有關律師贈言,「行為舉止需要補補課,冷嘲熱諷未必完全適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