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名人會客室主持人張慧燊(左)形容林超英是「特別的公務員,是很本地化的人。」 本報記者莫雪芝 攝
在乎共處 林超英自言是觀察者,沉醉於觀賞晚空星宿,也為翱翔天際、藏身綠林的雀鳥而著迷,他會帶著望遠鏡,在內地穿州過省追尋雀鳥蹤跡,不惜攀山爬地、踄水濕身,可是他從不拿起相機拍照,因為他不著緊一相在手的擁有感覺,他只在乎那種人鳥共處,能夠與雀鳥四目交投的奇妙一剎。
墳場觀鳥 感悟生命
靜靜地仰望星空,是林超英自小的喜好;而觀鳥這門考人耐性的興趣,卻源於他20來歲時的一次感悟。
林超英第一次觀鳥的地點,並非甚麼綠野茂林,而是「人影無隻」的跑馬地墳場,站在寧靜環境,他看見一隻又一隻鳥兒在眼前拍翼飛過,樹上傳來的吱吱啼叫聲,格外響亮清脆,特別入耳。那時,他才驚覺自己的心眼一直被塵世煩瑣事遮蔽了,看不見身邊的美好景物。
一場晨鐘暮鼓,把林超英敲醒了,他亦從此展開尋鳥觀鳥之旅。
追尋飛鳥 攀山越水
由80年代開始,林超英與觀雀友跑遍內地觀鳥,「我要睇海邊的雀、草原的雀、湖泊的雀、沙漠的雀、高山的雀……就要到不同的生態環境,中國的雀,怎麼看也看不完。」每次觀鳥,其他觀雀友都隨身帶備大堆攝影器材,捕捉雀鳥的一舉一動,但是林超英只帶著一本本觀鳥筆記。
「我是印象派,覺得看見牠就OK了,算是有緣。」林超英見過很多觀雀友只顧住拍攝,拍了整天,都只是通過相機「看」鳥,隔了一塊鏡頭玻璃,隔了一部機器,卻沒有實實在在的親眼觀賞雀鳥,「我沒有拍照,但我是真的看見了那隻雀,他們拿著照片,有種擁有的感覺,現代人重視擁有的感覺。」自比古代人的林超英說。
群鳥齊飛 震撼心靈
野外雀鳥不是寵物,觀雀友不能控制牠們,彼此要拉近距離,有時候也得靠點運氣,「觀鳥的最高境界,就是在野外,那隻雀接受你在附近,不飛走,然後四目交投,我有時會做到。」林超英是香港觀鳥會名譽主席,也是中國鳥類學會理事,完成觀鳥旅程,他與觀雀友都會把所見的詳細記錄下來,「每個紀錄都是對鳥類學的實際貢獻,是我們把這做法帶進內地,近年內地觀鳥也漸成風氣。」
觀鳥20多年,林超英對人、鳥之間自有深刻體會,群鳥齊飛的景象,教他不敢小覷雀鳥的力量,「雀的腦雖然比我們小,但牠們一大群飛時,腦袋互相溝通,連在一起就變成超級電腦,牠們會一起飛一起轉彎,其實是個entity(實體),之間的溝通是有放大作用,牠們的靈性加起來,絕對不少於人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