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大家不應該對美國總統一職可以突破種族界限而過分狂喜,忽略了權力制衡失效的危機意識。」
■李向榮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
每一次在各大傳媒新聞裡看到有關美國總統的選舉及有關的評論,都有那不必要的詳盡細緻感覺。彷彿,世人的口味,膚淺得只會品嚐美國製造的主菜,而紅塵俗世,只會盲目地追崇那星條旗下自大、霸道、虛妄的夢。雖然選舉結果,逆轉了過去黑暗的8年那好戰牛仔式的政治,但由總統一職到參、眾兩院的控制權,亦隨選舉而變天,由另一黨獨大。當權力制衡失效時,可能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大家不應該對美國總統一職可以突破種族界限而過分狂喜,忽略了權力制衡失效的危機意識。往往,悲劇就是在人類群體過分統一單向狂喜狂怒時靜靜地埋伏,然後像獸獵般出其不意地現身狠噬,無聲無息無先兆。重複著的歷史,人類何以沒有學曉?
所謂最佳選擇
導致權貴勢力鞏固
美國式的民主選舉,常被用來作為強化美國式的自由市場經濟及資本主義信念的附屬機器。每個人的所謂最佳選擇,最後導致富商權貴勢力鞏固,令貪念延續,雖然偶爾有所小變更,始終改不了根本。這種社會現實,正正就是老子所說的「損不足以奉有餘」,是「人之道」。這跟大自然「天之道」的「損有餘而補不足」相反。人的選擇,有潛藏違反自然的可怕。
個人為己的選票
是否團體之福
每一次談及選舉,筆者都會不期然地想起博弈論(Game Theory)中的那個經典例子—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有兩名同黨囚犯,分別獨立地被審問。若果其中一名囚犯背叛同黨供出另一囚犯的罪行,而另一囚犯保持緘默,則背叛者會被釋放,而緘默者會被囚10年。但是,若果兩名囚犯也背叛同黨,互相供出對方罪行,則每人同要服刑5年。又若果,兩名囚犯也沒有背叛同黨,各人皆保持緘默,則每人各要服刑半年。這個例子,若果是一次性的,每名囚犯只會各自為己盤算。結果是,背叛同黨是最好的策略,因為不論對方選擇甚麼,也沒有大吃虧。所以,每人均獲5年刑期。然而,在這個非零和遊戲中,若果雙方合作,各人皆保持緘默,則每人只要服刑半年,比起5年刑期大為減少,達致雙贏。在這裡,對個人最優化的選擇,顯然並非是對整體最好的,未達到經濟學所說的群體的Pareto Optimal。當然,若果這個情況不只是一次性的,而是無限次重複,則合作達致雙贏是長遠計最好的選擇。這個就是Nash Equilibrium。美國人的選舉,肯定沒有無限次重複,亦不會每次有相同的選擇。個人為己的選票,會否是團體之福?未敢在此斷言。
除了博弈論外,在18世紀後期,其他有關選舉的數學被重新發掘,出現了一套被後世稱為Social Choice Theory的理論。其中,有Condorect's Voting Paradox(1785),Arrow's Theorem(1950), Gibbard-Satterthwaite Theorem(1973)等結果。有興趣的朋友們,不妨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