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港台日韓美風尚輪迴 中國聲文化破繭成蝶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03]
放大圖片

 ■由黃日華和翁美玲主演的83版《射鵰英雄傳》。

——國人娛樂口味 從一統漸趨分眾

本報上海新聞中心記者 畢方方

 改革開放後,剛剛從傷痕中甦醒的內地,急切地迎合一切「新文化」,「日流、韓流、美劇流」一浪勝過一浪。港台憑借「近水樓台」、文化相近的便利,依靠電影、電視劇順利北進,獨領風騷。近年,娛樂口味也從一統逐漸分眾:獨立電影、小劇場話劇、「海選」的「超女」、「快男」,奇特的娛樂方式層出不窮。這些今天看來司空見慣的流行潮流,或許已令人聯想不到30年前,文革枷鎖下的「聲文化」破繭時的艱難。然而,誰都無法否認,正是那個時代一個個微小的突破,成就了中國人「聲文化」的復興。

 1978年夏秋,上海市工人文化宮簡陋的劇場悄然開演四幕話劇《於無聲處》,這部內地「傷痕文學」的代表作品點燃了內地民眾壓抑已久的文化需求。數以百計的劇團爭相上演這齣戲,《人民日報》也罕有地對此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讚其為「人民的願望,人民的力量」。編劇宗福先坦言:「《於無聲處》有如此震撼力、影響力,不屬於編劇,不屬於導演,不屬於演員,屬於那個思想解放的時代。」

文革夢醒 撫慰「傷痕」

 的確,「思想解放」正是那個時代追求的主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志琴對本報記者表示,當時,引起轟動的還有20世紀80年代初放映的電影《牧馬人》,它正面描述了一個「右派」在特殊年代所遭受的巨大痛苦和悲慘遭遇,在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劉志琴說,人們在覺醒、在反思,這是從未有過的新氣象。不過,任何一次思想解放都非一帆風順。有記載稱,泰國《星暹日報》1983年11月29日報道,近年來中國社會上出現的「精神污染」,有下列表現:電視、電影、戲劇追求「完全商品化」,為個人和小團體牟利。

人性覺醒 新舊對決

 這種媒體所稱的「腐朽生活」,還包括外國留學生中帶入內地的DISCO。劉志琴說,當時就有人寫文章批評DISCO是「精神污染」,還有在廣場跳DISCO的青年被以「傳播精神污染」為名抓起來。藝術家們則絞盡腦汁,證明DISCO來源於黑人音樂,來自勞動人民,並細數DISCO與傳統秧歌舞的種種相似之處,為其正名。

 不同於文革時期革命進行曲似的音樂也大遭批判。李谷一的《鄉戀》只因採用了鮮有的「氣聲」唱法,便被「封殺」。當時第一批進入內地的鄧麗君系列歌曲、張帝機智問答,均被視為靡靡之音。歌迷則像做賊一樣悄悄轉錄歌曲,即使老磁帶磨損得聲音模糊,歌迷們仍樂此不疲。

 反映人的真情實感,在當時亦並非易事。於1980年上映的電影《廬山戀》,被稱為「文革」後內地首部愛情主題的電影。明明相戀的男女主人公還要在對望中,借由「I LOVE MY MOTHERLAND!」表達彼此的感情。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