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內地「超女」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何潔、紀敏佳等激情放歌。 資料圖片
■本報上海新聞中心記者唐湛嫣
流行音樂鐫刻著時代的烙印,反映社會生活的變遷。從復甦覺醒,到百家爭鳴,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流行音樂用自己的聲音記錄滄桑巨變,反映中國通俗文化的演進歷程。此外,各種選秀節目走俏內地,「民星」風頭直追明星。
時下已被斑斕的流行文化漂白過的年輕人,大概難以想像,改革開放之初,一首有著「愛情」字眼的歌曲如何撼動人心。上海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副系主任陶辛回憶,李淑珍《甜蜜的事業》中,一句「幸福的花兒心中開放,愛情的歌兒隨風飄蕩」的歌詞,令當時的年輕人倍感「刺激」,「原來歌裡還能唱愛情」。
七十年代末 鄧麗君情歌登陸
儘管,李谷一溫婉的《鄉愁》一問世,便被劃入禁區,但官方顯然未能成功阻止鄧麗君的愛情歌聲大舉登陸。這位台灣女性柔柔的情歌,從盒式錄音機輕輕飄出來,數月間就淹沒了內地。買不到原版的卡帶,歌迷就用空白磁帶翻錄,沒有歌詞本,他們就自己聽寫手抄。
陶辛表示,走出文革的中國人,需要釋放苦難,流行音樂來得恰逢其時,讓人耳目一新。同時,內地也湧現了大量的「抒情歌曲」,一改過去硬梆梆的革命腔,內容、思想,乃至風格,都跨出了一大步。而從撫慰中國人的心靈角度講,以鄧麗君為首的一大批抒情歌曲的功效等同於那個年代興起的「傷痕文學」。
八九十年代 流行樂黃金歲月
很快,內地流行音樂迎來了黃金時期,追逐流行音樂也成為內地人生活的一部分。據稱,每到周末,時髦的上海年輕人,穿著喇叭褲,提著盒式錄音機,出現在蘇杭街頭,大功率播放著流行歌曲。無論是淒涼的《狼》還是活力四射的《熱情的沙漠》,音響一律開到最大,強迫整條街的行人一起收聽。這種「擾民」行徑,被當時年輕人視為前衛之舉。
陶辛指出,雖然港台等地的流行歌曲已經開始廣為傳播,但在廣袤的內地市場,娛樂業者仍有大把撈金的好去處。因此,演員走穴興起,直到VCD、卡拉OK普及後,才告一段落。市場需求亦催生了一大批優質歌曲。內地流行音樂在數量和質量上,達到了頂峰。
內地搖滾天王崔健的經歷或許是內地流行音樂歷程的縮影,他的成名作《一無所有》甫一問世,技驚四座。崔健將80年代、90年代初,國門打開時,國人的迷茫彷徨一股腦兒唱出來,因其見證了一代人的迷失和痛苦,成為中國搖滾樂的巔峰之作。
九十年代末 網絡歌曲唱主角
尷尬的是,曾經和外來音樂分庭抗禮的內地流行樂,在貢獻了一批搖滾巨星、「新民謠」歌手後逐漸黯淡,最終在成熟工業化的流行樂面前讓出大量市場。雖然直至今日,仍有許巍、小柯等優質音樂人活躍在樂壇,但是內地流行音樂在1994年「魔岩三傑」、唐朝樂隊獻唱香港紅磡演唱會後,走下坡路的態勢已是事實。
在內地,流行樂市場依舊繁榮,每年赴內地巡演的港澳及國際巨星們總是接踵而至,內地的流行脈動日漸與國際合拍。網絡亦加入到為流行樂推波助瀾的行列中。雪村那首原本無人關注的《東北人都是活雷鋒》,登上網絡後瞬間竄紅。平民創作的《老鼠愛大米》、《兩隻蝴蝶》等網絡歌曲,更為普通人過一把歌星癮提供了先例。
陶辛認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內地的流行樂發展才剛剛起步,隨著社會財富的集聚,流行音樂亦會在文化復興中,開始振興之旅。
深圳大學教授谷勇則大膽預言,「中國流行音樂真正能夠引起一代人反響的就是周杰倫」。他和陶喆等人採用西方的R&B,又結合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意象,符合了現代都市青年的審美情趣和聽覺習慣,亦證明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