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歷時十一年,投入七個億
本報通訊員 魏謙
今年3月,火神廟完成百年大修,恢復「明骨清衣」的建築風貌;8月,有著500年歷史的廣福觀新鮮亮相,迎來了「什剎海歷史文化展」的舉辦;10月,郭守敬紀念館新館以嶄新形象示人……追溯到11年前,1997年,西城區的古建標誌之一白塔寺被亮出,「打開山門亮出白塔」成為了西城區文物保護的一個標誌性的開端。
11年來,北京市西城區以「文化興區」為己任,實施了文物保護「解放、解危、解讀」工程,市、區兩級政府用於文物騰退、文物修繕及文物周邊環境整治等的資金總計超過7億元,努力實現保護古都風貌與改善居民生活的有機結合。
解放工程:創新機制 幫文物走出困境
在北京,文物保護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文物被單位佔用、被居民使用,這使得修繕和改造無從下手。由於近百年間,這些文物缺少大修,少有維護,早已超出了安全使用年限,所以「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意味的只能是登記造冊、保持巡查,「誰使用,誰維修」的政策一時難以落實。
奧運會的申辦、籌辦,為北京的城市發展提供了契機,將文物保護提升到一個空前重視的高度。2000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三年投入3.3億元,對部分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建築進行搶險修繕的決定;2003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五年投入6億元,實施「人文奧運文物保護計劃」的決定。保護古都風貌和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必須以人為本,政府主導,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採取多種方式,破解難題。
火神廟的修繕是一個典型的例證。整個工程由市文物局、西城區政府和中國道教協會三方出資完成,市文物局出資1000萬用於文物修繕,道協出資2000萬用於居民搬遷,西城區政府出資400餘萬改善周邊環境,各出其力,共享成果。萬松老人塔的修繕則是搭上了市政建設的「順風車」,由於地鐵四號線從地下穿過,投資方北京地下軌道交通公司有責任保護地面建築的安全,西城區決定與地鐵公司共同投資3000萬,搬遷了商戶,拆除了老人塔周邊的雜建,為塔身的加固和修繕、景觀的整治,創造了有利條件。
據統計,2000年至今,西城區共實施歷代帝王廟、白塔寺西路、火神廟、月壇、李大釗故居等16項騰退和修繕工程。如今,這些文物有的已經開放,有的即將開放,有的用於社區教育學校,初步實現了文物的合理使用。
解危工程:48處院落獲救 260戶居民安居
文物與民居的混雜,也是文物保護面對的一個難題。西城區委區政府實施文物「解危」工程,一方面通過文物修繕帶動居民居住條件的改善;另一方面努力探索。在西城區,生活在歷史街區內的居民達4萬餘戶、14萬人。他們居住在所謂的「冬暖夏涼」的老房裡,卻享受不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從2004年8月到2006年年底,西城區先後投入3800萬元,實施了三期「危房、危電」排險工程,西城區文委選定了48處文物類居民院,這其中包括有市、西城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普查項目,由區房地中心組織實施,受益居民達260戶。
挑頂、加固、翻建,居民大雜院的建築安全隱患視情況得到解決;在危電改造上,通過對不達標線路進行增容,安裝大功率插座,保障居民用電安全。
通過有機更新歷史街區的落後成份,使保護區延續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解讀工程:忠實文物原貌 展示文化內涵
「解讀」文物也是保護文物的重要一環;一方面,它要求在文物修繕過程中,忠實地還原文物本來面目;另一方面,通過挖掘文物的深厚內涵,解讀文物的歷史文化價值,使鮮為人知的珍貴文物遺產為社會所知,為文物保護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解讀」文物,需要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在修繕歷代帝王廟的過程中,除了對現存文物進行修繕外,還復建了大祭器庫、關帝廟、西小院等民國以來被拆除的文物建築;在復建西小院時,施工人員發現了房子的老基礎,馬上請來了羅哲文、余鳴謙等專家到現場比對,發現位置與圖紙設計相差一米,復建方案最終作了調整,還原了歷史的原貌。
為宣傳、展示文物保護在「文化興區」戰略中的意義和價值,西城區文化部門將各種展覽、宣講辦進了社區、學校,也辦上了《西城講壇》。記錄百家姓由來、傳承的《歷代帝王廟—百家姓展》,再現李大釗生活原狀的故居陳列展,展現郭守敬科學成就和治水業績的新館展覽;介紹什剎海歷史淵源和老北京生活的什剎海歷史文化展……都是解讀文物、展示文物的有益嘗試,它讓文物變得有生命力,讓文物不再遠離人們的生活,讓文物成為記錄歷史、傳承文化的載體。
環境整治:推動傳統風貌區整體保護
走進改造後的煙袋斜街,老街巷、老店面鱗次櫛比,濃濃的明清古韻撲面而來;「消失」了70年的地內大街東西皇城牆「重見天日」,重新出現在景山腳下;德內大街兩側一水的仿明清民居式建築,慶王府、梅蘭芳故居圍牆得以亮出;修繕後的都城隍廟後殿煥然一新,鎏金彩繪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熠熠,紅柱、紅窗、黃琉璃瓦與所處的金融街地區的玻璃幕牆建築反差鮮明卻融於一體,體現出同一地域多元的文化特性。
為在奧運會期間,向世界展現西城的古都風貌,西城區開展了446項奧運環境整治工程,很多文物古跡在這些工程中得到修繕,也有很多胡同、民居,雖不是文物,但作為古都風貌保護和「人文奧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發揮出為城添彩、為民造福的作用。
「頒賞」、「劉海」、「大石虎」是北京內城最美的胡同中的幾條,如今,走進這些胡同,大宅門、小門樓、山牆瓦面、獸脊雕樑隨處可見,這些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的建築構件,在小胡同、大宅院中一一歸位,勾勒出古樸、濃郁的「京味兒」。 ■西城區新聞中心 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