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我在東莞改革開放中經歷的幾件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10]
放大圖片

 ■2003年4月,黎桂康參與陪同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東莞。

——全國政協常委、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黎桂康訪問記

.本報記者.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標誌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整整三十年了,身為全國政協常委的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黎桂康,其工作經歷與改革開放中迅速發展的東莞緊緊連在一起。雖然自2003年底來港工作至今已有五年,但每當他回想起東莞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歷程,總是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忘懷。最近,他在接受本報記者訪問的時候,談了至今仍然記憶猶新的幾件往事。

 1975年3月,黎桂康正當是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就擔任了虎門公社黨委書記、革委會主任的職務。當時政治上「以階級鬥爭為綱」,經濟上「以糧為綱」,經營模式是計劃生產、集體排工,集體分配。他在「三同」(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中,了解到虎門雖然是魚米之鄉,但生產力很落後,產業結構很單一,集體經濟很薄弱,農民並不富裕,甚至相當部分很困難。為了增加農民的收入,他與村幹部商量,將稻田改種花生。

嘗試了初「吃螃蟹」的滋味

 黎桂康回憶說,「我和農民算了一筆帳,一畝花生的價值是水稻的2至3倍,而且花生苗也可以改良土地,榨油後的花生麩可以餵豬。我把這個想法向在虎門『蹲點』的縣領導匯報,得到默許後,馬上將200畝水稻田改種花生,當年獲得了好的收成,農民的分配也明顯增加。這樣,以點帶面,一場衝破計劃經濟束縛的土地改制、改種的農民生產運動逐步展開了。把一些長期水浸的低窪田改成魚塘,把養魚、養豬、養鴨結合起來,形成生態鏈和食物鏈,還把近海邊淤泥深厚的土地改種甘蔗,農民在地上得到了較好的回報。但在計劃經濟,『以糧為綱』的年代,做成這些事情也並非容易,尤其在領導班子內部也經常爭論不休。」

 如果說,1978年8月,虎門引進的太平手袋廠是中國第一家鎮辦的「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企業,那麼可以說虎門引進的龍眼村假髮廠是中國第一家村辦的「三來一補」企業。現在的虎門鎮是虎門公社和太平鎮合併而成。當時,鎮可以搞「三來一補」,村是否可以搞呢?這一時引起了極大的爭論。虎門龍眼村黨支部書記張旭森根據旅港同胞張細回家鄉辦假髮廠的要求,在黨支部展開了討論,結果是一致反對,而且還受到公社「駐片」領導的責難。當時,黎桂康正在廣州參加省委組織部的讀書班,年青的支部書記受到很大的委屈,含著眼淚,長途跋涉跑到廣州找到他。於是,他專門請假回來處理這件事。

 龍眼村的經濟以農業為主,一個主要的勞動力在村的分配每年只有三百元。如果按張細開工廠的合作合同,一個進廠的農民一個月的收入就有三百元。一個月等於一年的收入,農民多麼希望增加收入脫離貧困。

 恰逢其時,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黎桂康召開了公社黨委會議,組織學習全會精神,並聯繫龍眼村辦假髮廠的事情展開了辯論。雖然「駐片」領導堅持反對,但多數黨委委員認為,過去我們長期搞政治運動,搞階級鬥爭,搞單一經濟,農民不能富裕,現在有三中全會精神,我們為什麼不能突破舊的思想束縛?經過兩天的討論,黎桂康集中了大多數人的意見,堅持同意龍眼村與港商合作辦假髮廠。如今,龍眼村已經辦起了130多家外資企業,集體收入每年超過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4萬元,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村容村貌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人民日報發表了我的一篇文章」

 1988年,經過十年的改革開放,東莞「三來一補」有了很大的發展,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有了很大的進步,中央辦公廳調研室陳福今等幾位領導到東莞調研,寫了《東莞十年》的調研報告,在全國各地有很大的反響。1990年,中央辦公廳調研室把東莞作為調研室的聯繫點,對沿海城市如何改革開放進行調查研究。

 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社會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同年6月,黎桂康作為東莞市委常委、秘書長到北京參加中辦的調研會議。黎桂康介紹說,在會上,他按照鄧小平的講話精神,作了《按國際慣例辦事,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專題發言,提出東莞在改革開放中要借鑒國外反映現代社會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對此,他提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七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建立多種經濟成份並存、平等競爭的企業所有制結構;二是轉變政府職能,建立適應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管理體制;三是改革用工和分配制度,建立與外向型經濟相適應的就業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四是建立暢順的國際性資金融通渠道;五是放寬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信貸規模和向外借款的限制;六是簡化審批程式,建立一個有利於國際經濟交往的人員進出境制度;七、更新市場觀念,進一步放開市場。

 黎桂康的發言受到中辦領導的高度重視,全文登載到中辦的內部工作刊物上,發至黨和國家領導人,並增發到國家計委、體改委、經貿辦、中國人民銀行、海關總署等國家有關部門。

 更讓黎桂康感到興奮和鼓舞的是,1992年8月12日,《人民日報》全文登載了他個人署名的文章——《按國際慣例辦事,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一時期,國家很多職能部門相繼來到東莞調研,東莞市委所提供的一系列意見和建議,為有關方面調整、完善相關的政策措施,促進改革開放走向深入,發揮了積極作用。

把東莞市建設成「東方的洛杉磯」

 1987年12月,擔任東莞市委副書記(縣級市)兼經委黨組書記、主管工業工作的黎桂康,第一次到美國招商引資。他在赴美的12天行程中特別留意到,以洛杉磯市為中心的大都會,包括88個市和其他未設市地區,其組成的大洛杉磯是一個典型的現代組團式發展城市,其城市建設、規劃發展模式具有多方面的特點:一是一主多副的城市格局;二是便捷發達的區內聯繫;三是相輔相成的功能組團;四是人地和諧的城市風光,形成山、海、灣、園、路、樓、宅等多方面的和諧一體。

 黎桂康一再沉思,東莞城市建設能否也走洛杉磯城市那樣的發展模式。

 1988年,東莞市升格為地級市,東莞農村工業化進程中一些地方出現的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現象,引起了市委的高度重視,要求把城市建設納入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黎桂康時任東莞市委常委兼秘書長,為配合市委決策要求,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他大膽設想能否把洛杉磯的城市建設模式引入到東莞:以城區為中心,各鎮為衛星城市,村為小市鎮,以現代化交通和網路聯結起來,並以農業、生態區間隔開來,建成既有現代都市氣派又有田園風情的組團式的現代化城市。黎桂康與市委政策研究室和市府經濟研究室一起調研,寫出東莞市城市建設的調研報告,得到市委的肯定和贊同。

 1992年8月,東莞市委、市政府召開城建工作會議,決定要把構想變為現實。今日東莞,已從三十多年前的一個農業小縣一躍而成為國內外最適宜創業和居住的城市之一,城市魅力不斷增強,先後贏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佳魅力城市」、「中國內地十大最佳商務城市」等榮譽。後來有傳媒報道,東莞的城市建設是「東方的洛杉磯」。

「不讓一滴污水流入東江」

 2003年9月,初秋時節,金風送爽。時任國家副主席、政治局常委的曾慶紅和全國政協副主席、港澳辦主任廖暉,在省市領導的陪同下視察東莞東深供水工程。曾副主席語重心長地說:「中央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為香港同胞好,東深供水工程的供水源頭在東莞境內,你們要切實把東江保護好,不能讓一滴污水流入東江」。曾副主席的講話,讓黎桂康銘刻在心。

 在農村工業化的進程中,東莞辦起了很多的工廠企業,初期由於缺乏環保意識,發展了一些漂染、電鍍、造紙、水泥等污染專案,有些企業為了節省成本,躲避環保執法人員的檢查,深夜偷排偷放。東莞市委、市政府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下決心要解決東江水質和空氣污染。黎桂康把「不讓一滴污水流入東江」作為市長的承諾。

 黎桂康介紹說,首先是在不新簽污染項目的同時,淘汰、搬遷、關閉污染企業1000多家,並把帶有污染性質但確實需要的項目集中放在「環保工業園區」,實行嚴格的環保管理。他特別談到,「最難做工作的是經濟落後的自然村,這些村沒有別的工業,只靠一間水泥廠或紅磚廠維持村集體支出和農民的集體分配,他們甚至用過激的行動抗議搬遷和關停,我們一條村一條村地去做工作,既要堵又要疏,想辦法幫助他們調整產業結構,安排失業勞工重新再就業,對搬遷的水泥廠和紅磚廠按規模大小由市鎮兩級給予合理的補償,等等。經過大量細緻的工作,搬遷關停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第二是對全市總長285公里的內河涌進行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用控閘的方法築造第一防線,收集沿東江邊各鎮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確保污水流入污水處理廠而不能流入東江。

 第三是規劃在全市建造三十多家污水處理廠,日污水處理量可達到300萬至400萬噸。

 在保護水資源的同時,東莞也注重整體生態環境的營造,提出了把東莞建設成為「現代製造業名城、生態綠城、文化新城」的發展目標。

 黎桂康非常感慨地表示,過去站在東江堤上,看到兩岸煙囪林立,冒出黑煙遮天蔽日,河水渾濁,心情很沉重,而今看到了藍天白雲,青山碧水,感到心情爽朗。

東莞沒有一例「非典病人」

 「不知道是東莞福地的幸運還是抗爭的勝利,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期間,東莞除了有兩例輸入性的《非典》患者外,全市所有醫療機構就診病人中沒有1例確診的非典型肺炎患者。」黎桂康在告訴記者這一事實時,難掩歡欣鼓舞之情,因為他當時正是擔任對全市人民健康負責的市長。

 始於2002年底,「非典型肺炎」入侵我國,共波及260多個縣和市(區)。香港、廣州、深圳不斷傳出疫情的報告。東莞近千萬人的城市,人口密度大,流動性強,防治工作十分艱巨和複雜。

 為了應對這一場惡仗,身為市長的黎桂康事必躬親,天天到各個鎮,各個醫院,各個企業去跑。為給大家信心,黎桂康連口罩也不帶,很多人擔心他會受到感染,但職責所在,他毫不在乎。

 黎桂康介紹說,東莞市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抗「非典」,特別是積極控制外來工返鄉,穩住了500萬勞工隊伍,形成了同舟共濟、共渡難關的氛圍,取得了抗疫的勝利。

陪同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東莞

 陽春四月的南粵大地,千枝吐翠,萬木競秀,處處生機盎然。2003年4月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一行在廣東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領導陪同下蒞臨東莞指導工作。作為當時東莞市的市長,黎桂康有機會參與陪同胡錦濤總書記。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向來是總書記十分關心的問題。在考察東莞市農業新技術綜合試驗開發區(綠色世界)內的生物技術研究所時,黎桂康向總書記介紹東莞積極探索現代化農業的發展之路,工業反哺農業,農業實現科學化種養,集約化經營,現代化管理,東莞市農業技術研究所就是向農民提供優質種苗服務的。總書記說:「農科所要為農業服務,為農民服務」。

 位於南城區的新科電子有限公司磁電製品廠是總書記此次考察東莞的最後一站,主要是考察企業的建設情況和東莞IT產業的發展狀況。黎桂康從全市的角度看,向總書記介紹當時東莞IT產業本地配套率達到了90%以上,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供應鏈,並在不斷地優化、完善之中,大多數產品的配套零件都可以在本地供應等相關情況。對此,胡錦濤總書記點頭表示讚許,他說「政府要積極支援IT產業的持續成長與發展」。

 黎桂康回憶說,胡錦濤總書記親臨東莞視察指導工作期間,還有針對性地鼓勵我市堅持打基礎、辦實業、走正道;要求我們關心群眾生活,時刻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特別要認真對待近期發生的非典肺炎的問題;要求我們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讓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永遠牢記歷史;要求我們認真搞好「保先」教育試點,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等等。

 東風送暖滿眼春,胡錦濤總書記對東莞的考察,給東莞市帶來了巨大的鼓舞和動力。黎桂康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的是,當年在世界經濟減速、非典疫情侵襲等嚴峻考驗下,東莞市抓住入世機遇,積極開拓創新,團結拚搏,圓滿完成市十二屆人大確定的各項任務,超額完成「九五」計劃,順利實施「十五」計劃。他說,「今天東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東莞現代化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