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意義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11]

何亮亮 鳳凰衛視評論員

 2008年真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份。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北京成功舉辦了奧運會,經歷了年初的凍雨雪災和5月的四川大地震,進入秋季,又在為對應國際金融危機、保增長、促內需而共同努力,環顧宇內,唯中國可以處變不驚,可以有強大的實力與領導能力,變危為機。

 事情只有比較才能看得更清楚。30年前的中國,結束文革之後徘徊了兩年,百廢待興,經濟發展乏力,民生困頓。長達兩個月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為其後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了準備。這次全會,凝聚了全黨的共識,反映了全國的民意,亦即國家要對外開放,經濟體制必須改革。

對外開放與對內改革相輔相成

 改革開放包括了兩個方面,即對外開放與對內改革,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對外開放是對原來的閉關自守而言,對內改革是對原來僵化的體制而言。

 閉關自守並非中國的選擇,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西方陣營對華制裁封鎖的結果,而歷史上明清兩朝的「海禁」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二戰後的冷戰造成了東西方兩大陣營,當時中國只能加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由於中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使得社會主義陣營的地緣力量大增,蘇聯不再單獨在歐洲與西方對峙,可以背靠中國,利用中國的力量在亞洲牽制美國,而美國除了在歐洲與蘇聯爭奪,在亞洲也必須對付中國、朝鮮與越南等社會主義國家。

中美修好為對外開放創造條件

 蘇聯一方面幫助中國實現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使中國建立了初步的工業基礎,另一方面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也導致中共與蘇共的決裂,導致中國與蘇聯國家關係的惡化;面臨咄咄逼人且在安全方面嚴重威脅中國的蘇聯,1971年毛澤東邀請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這一戰略巨變,改變了兩個超級大國的實力對比,影響了冷戰的進程,加速了蘇聯的解體,也為後來中國的對外開放創造了外部條件。1978年底所有的西方國家都已經與中國建交,而且對華友好,這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政治環境。

 然而當時西方國家的企業還無法了解中國的實際情形,也無法洞悉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景。香港、澳門、南洋的華人資本以及後來的台資,就成為中國對外開放之後率先進入的外資,在社會主義陣營中,唯中國有此條件且充分利用了這一條件,而海外的華人資本也從中國的對外開放找到了新的發展空間。

 在對內改革方面,中國從1950年代中期在「一五」期間開始改造資本主義,後來又試圖在生產力尚很落後的情況下建立「一大二公」的社會主義,取締市場,限制商品,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這一體制無法激發生產者的積極性,無法提高勞動生產率,無法為民眾提供充足的消費品,普遍的公平也導致了普遍的貧窮;而在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亞洲的日本和四小龍實現了經濟起飛,這對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國大陸,是極大的挑戰與刺激。

 數千年的農業社會為中國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痕跡,解放中國的生產力,必須從農村開始。國家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必須讓農村居民也分享到改革紅利,中國的發展才能長治久安,才能建設和諧社會。文革後安徽、四川等地的農民不約而同地開始自發的包產到戶,這是中國農村改革的先聲,也是中國對內改革的原動力。十一屆三中全會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改革開放,但是全會決議否定了「階級鬥爭為綱」,決定將現代化建設作為中心任務以及大力發展農業,從政治方面為改革開放開闢了道路,這是改革開放得以推行的最重要的前提。

須讓農村分享改革紅利

 經過30年的建設,其間經歷了驚心動魄的變化與發展,中國終於成為世界主要的經濟大國,成為美國、歐盟之外的重要政治力量,中華民族從19世紀中期以來落伍的屈辱歷史完全成為過去,民族的復興已經不可逆轉。改革開放也可以說是中國百年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轉折點,「輕舟已過萬重山」,中國迎來了重現盛唐的輝煌前景。

 也正是在2008年,美國的金融海嘯爆發,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暴露無遺,奧巴馬的改革口號打動了美國選民。這也從一個方面看出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意義,因為沒有改革開放,中國就無法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

 回顧過去30年的成就是重要的,未來30年的發展更為重要。下周本欄將展望未來30年的中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