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面對國際化競爭的巨大挑戰,中國的紅塔集團選擇了更高的目標。
——兼論紅塔等企業的「本土做強」戰略
北京的中軸線,從天安門到鳥巢,短短的10公里,是中國從傳統到現代,從保守到開放的整個歷程,這一段過程,從事物發展內在的動因來說,其核心就是「國際化」。
縱觀最近100多年來的發展,「國際化」是中國發展的元命題!
早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一批有識之士成了中國率先「開眼看世界」的先進人物,其中以魏源和他所著的《海國圖志》堪稱劃時代的代表。書中提出的「師夷之長技以治夷」,成了中國開始邁向國際化的第一個理論基礎。1919年,中國又迎來了兩位陌生人——德先生和賽先生,他們給未來中國帶來的影響極其深遠。在democracy(民主)和science(科學)兩先生的召喚下,通過一次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壯舉,中國加快了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在「中國製造」的強大實力支撐下,中國經濟提高了國際競爭力,在出口創匯的旗幟下年年貿易順差,積累了巨額的外匯儲備,但顯然「出口創匯」並不是國際化的全部內容。
改革開放已經30年,中國經濟已經全面融入國際社會,我們也許應該多一種視角了。 ■文 精典
1978年歲末,在鄧小平同志的領導下,中國共產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從此,中國徹底打開了國門,開始了全面國際化的歷史進程。從經濟、政治、軍事與科技到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價值體系,乃至行為模式、國民素質、生活方式等,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改革開放30年,中國以超過10%的年經濟增長率高速發展著,中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強。2007年,人均GDP達到2600美元,是1978年的40倍,經濟規模僅在美國和日本之後位居全球第三。良好的經濟環境和增長勢頭,為一大批以國內客戶為核心市場的中國本土企業提供了一個與世界領先企業競爭的平台。近年來,中國本土企業紛紛開始了國際化模式的運作,如聯想集團併購美國IBM的PC業務,TCL併購德國施耐德電器的彩電生產線、法國湯姆遜彩電、阿爾卡特手機,華為公司把國內銷售總部降格為與海外8個總部平行的中國地區部以凸顯國際市場在企業中的地位。這些企業成了中國本土企業國際化的先驅,為後來者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
隨著經濟的對外發展,「國際化」逐漸被人抽象為「本土企業的產品對國外市場的佔領」,也就是把產品賣給外國人換回真金白銀。這種在重商主義指導下的國際化,忽略了中國的本土市場。其原因在於本土市場被認為是低價值、低水平的市場。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儘管中國經濟綜合實力已躋身於世界前三,但與世界強國相比,中國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還是相對薄弱的。2005年5月,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在針對歐美對進口中國紡織品設限問題的談話中說道:中國每出口8億件襯衣才能換回一架A380空中客車飛機。也就是說,一件襯衣才換得0.35美元。以這種低水平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即使佔據第一、第二的份額,又能有多大的實際意義呢?
2008年是中國奧運年,也是國際化浪潮最高峰的一年。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完全應該換個角度來看國際化。國際化並不只是在國際市場上實現多大銷量,佔據多少份額。我們須要重新審視已有資源,立足於在本土市場發揮優勢,以品牌、科技、創新等理念來提高企業綜合水平,特別是工藝品質和經營理念,藉以取得與國際品牌對等的競爭能力,以更具實際意義的新方式來實現國際化。
本文以煙草行業的紅塔集團、白酒行業的茅台集團、航空運輸業的中國國航、IT產業的聯想公司為藍本,看看它們是如何在國際化道路上闊步前進,為實現自己世界級企業的夢想做準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