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亮 鳳凰衛視評論員
改革開放使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告別了貧困與封閉,中華民族對人類社會的脫貧與進步,貢獻大焉;改革開放也使一度被認為已經完全失敗的社會主義獲得了新生,社會主義可以推動發展,可以解放生產力,可以大幅度改善人民的生活,可以在追求財富與效率的同時兼顧公平,可以不照搬西方的制度而創造財富推動進步,西方人士將此視為最大威脅,也反映了中國改革開放的世界意義。
30年前的12月18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這次全會在四個方面實現了重大轉變:一是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二是恢復民主集中制;三是開始改革開放,啟動農村改革;四是清理重大歷史問題是非。
三中全會之所以重要,放在20世紀後期的世界歷史舞台來看,放在大國實力消長的進程看,可以更為清晰。
當其時,冷戰方興未艾,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步步緊逼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蘇聯的僵化體制無法自我更新,莫斯科窮兵黷武,嚴重消耗著蘇聯的經濟資源,無法為民眾提供足夠的消費品,僅在商店這一指標性的窗口,東方陣營即輸給了西方,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完全喪失;蘇聯與美國爭奪世界,也失去了社會主義的正當性,嚴重威脅了中國的利益。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的訪華之行,使冷戰態勢出現了不利於蘇聯的轉變,也為中國的對外開放創造了條件。
改革開放為中國重喚活力
三中全會之後,中國逐步對外開放,在美蘇冷戰的隙縫中,中國堅持自己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並且在80年代開始告別短缺的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這在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是開先河之舉,在發展中國家也是先鋒。東德等國家開始注意到中國的改革並且試圖借鑒,但是時不我與,蘇聯最終解體,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崩潰。中國有了全新的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不僅沒有被這一波驚濤駭浪波及,反而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成為「世界工廠」,在發展中國家中率先進入全球化進程。
在這個時期,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一方面繼續在全世界擴展勢力,力圖建立美利堅帝國,按照美國的標準支配世界,同時美國的金融精英在新經濟的幌子下,利用自己制定規則卻又不受監管的特權,巧取豪奪,最終導致在今年秋天引發了金融海嘯。
改革開放的世界意義
中國改革開放的特點是漸進式,「摸著石頭過河」,中國積累了巨額的外匯儲備,是美國的最大債權國,但是人民幣還沒有成為可以完全自由兌換的貨幣,這種謹慎的做法,曾經被視為中國保守,現在卻證明正是這種穩健的政策,保障了中國的金融體制,使得中國儘管也深受金融海嘯之害,卻沒有遭到滅頂之災,受害的程度也不如俄羅斯、印度嚴重,俄國和印度都是近10年才開始真正推行自己的開放,因此抵禦金融危機的能力與實力都不如中國。
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危機之中,始見強國實力。新的世界時序尚待形成,新的世界格局也未明顯,未來的世界美國肯定不再是唯一超級大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力與強大的執政能力,也是對各國的嚴峻考驗。歷史辯證法再次嘲笑著短視的人們:能夠主動參與全球化的東方社會主義大國中國,以自己獨立的發展模式,在金融危機中引起各國的側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