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在「中國戲劇家協會梅花獎藝術團」首度訪問的節目單中,有一段由韓再芬演出的《徽州女人.盼夫》。如果不是場刊註明是黃梅戲,我會把它當作包含戲曲元素的現代歌舞劇。這是我第一次看《徽州女人》,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也窺見它的特別。根據網上找到的資料,黃梅戲《徽州女人》以皖南山區為背景,女主人公15歲出嫁,丈夫卻在新婚之日離家出走,女人從此開始了漫長的等待。30年後,丈夫帶著另外一個女人和孩子回來了。面對這一切,徽州女人平靜地接受了。劇終時,徽州女人毅然走出了這個淳樸但封閉的空間。舞台設計則以雙層的舞台加強了層次感,作為主題的版畫不著痕跡地被融入場景中,介於古典與現代之間的版畫和寫實的道具出奇的調和,並且營造出小鎮平靜的氣氛。移動流暢的佈景道具,帶來全新的視覺感受。尤其是新嫁娘透著紅光的雕花大床、公婆墓旁散著白光的床榻特別具有戲劇性效果。但我觀賞的是選段,沒有特別佈景,看不到完整的劇情和舞台設計的創新。
當晚我聽到和看到的是《徽州女人》在音樂方面運用了大量管絃樂,黃梅調的旋律也融入其他曲調而做了革新,接近現代音樂,遠離傳統戲曲音樂,而女主角的身段融合了芭雷舞和現代舞的動作,加上現代化的服飾,讓人很難辨別出是戲曲動作。《徽州女人》的創新使我想起11月18日在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觀看上海崑劇團及江蘇省蘇州崑劇院演出的《玉簪記》,它是何鴻毅家族基金及香港大學合辦《雅緻玲瓏—走進崑曲世界》大專院校崑曲推廣計劃的連串演出劇目之一。《玉簪記》剛和《徽州女人》走相反路子,它以簡潔的現代舞台,重現崑劇的清雅和優美。雖然劇本曾經整理、唱做也有創新,但整體的演出仍是繼承傳統,讓傳統戲曲和現代舞台成功的結合。一新一舊,同樣是為延續戲曲的生命而努力,但那個才能真正保存戲曲的精華,答案只有待時間來見證了。 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