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 德
中央台劇集《台灣.一八九五》除了有兩位愛國英雄劉永福、鄧世昌之外,還有很多其他歷史人物角色,如左宗棠、李鴻章、劉銘傳、翁同龢、唐景崧等,但其中有個角色張佩綸,論知名度雖不及前者數人,但他有個孫女,卻在近代文壇享負盛名,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張愛玲。
張愛玲博學多才,文采風流,深受近代讀者讚賞。而其祖父張佩綸早於晚清時就是有名的「翰林四諫」之一,與張之洞、寶廷、黃體芳齊名。張佩綸做得一手好文章,在光緒登基之初的九年間,合共上奏摺一百二十七件,正是:「今日一章,明日一疏」,曾有封疆大吏也被其鐵筆參劾而去職,是以幾許貪官、庸官曾經聞其名而膽喪。可惜,偏是如此才氣,後來參與福建軍務,卻在馬江中法之戰大敗!但其後所寫的「澶淵之德不成,街亭之敗難振,命也!」亦屬八股文中的佳句,先以宋遼之戰的丞相寇準自比,慨嘆未能效其達成澶淵之盟而救國護主;後以三國時代大意失街亭的蜀將馬謖而自責,以上兩個典故用得實在好,雖屬敗軍之將,仍有遊龍健筆。由此可見,張愛玲許是有其祖父在這方面的良好基因,加上後天努力,方成一代才女。
說到馬江之戰,既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場慘痛敗仗,也是張佩綸一生事業趨向衰落的轉捩點。話說一八八四年中法戰爭爆發,清廷委派年僅三十六歲的張佩綸前往福建前線會辦軍務,對付可能來犯福建南洋水師的法國海軍。張佩綸滿腔熱情,以為書生報國有機,又恃其父張印塘乃淮軍舊部,極力向淮軍大老、北洋大臣李鴻章請求北洋水師撥軍艦支援,助其建功立業。
可惜,張佩綸沒好好考慮周詳,一不知李鴻章志在跟法國人議和,而不是在戰場上見真章;二忽略左宗棠屬湘軍系,素與李鴻章的淮軍系不和,李又怎會把北洋水師的本錢,調來福建助南洋水師?對此,李鴻章也顧及故人張印塘之誼,對張佩綸婉言相勸,著其別蹚馬江這渾水,但年輕人志高氣傲,建功心切,又怎聽得入耳?
時法國海軍艦隊與南洋水師雜處於閩江逾月,誰都知道此情此景,若然爆發衝突,肯定先發制人,後發就制於人。張佩綸又何嘗不知?但由於中國人與法軍在越南陸上激戰者,是劉永福的黑旗軍,實際上清軍尚未與法軍正式開戰,清政府是戰是和,仍然舉棋不定,軍機處又議而不決,明令張佩綸不可擅自啟釁,又說「法人如有蠢動,即行攻擊」,此為絕對迂腐之見,蓋戰場上人家「蠢動」,己方已成被動,還說甚麼攻擊?張佩綸身居官場日久,深知不可踰越軍機處命令,但又日夜擔憂法軍突襲,竟就此苦無對策。直至法軍真的猝然開火,該處中國艦船差不多全被炸毀擊沉,南洋水師全軍覆沒,數百官兵壯烈犧牲!
事後,朝廷及軍機處當然找張佩綸作替罪羊,要其承擔所有失敗責任。可憐張佩綸經營半生,前程盡毀,正是:一朝封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幸而,在張最失意的時候,李鴻章仍念舊情向他招手,還把女兒嫁予他,這位李家小姐,就是張愛玲的祖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