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月2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聲光透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波蘭斯基:極端主義者的水中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1-2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在「波蘭學派」中另一不得不提的則是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他亦是今次影展中選入最多作品的導演,包括《兩個男人與衣櫃》(Two Men and a Wardrobe, 1958)、《哺乳動物》(Mammals, 1962)、《水中刀》(Knife in the Water, 1962)、《冷血驚魂》(Repulsion, 1965)和《孤島的驚魂》(Cul-de-Sa, 1966)。

 不過,若跟華意達相比,波蘭斯基的代表性不在於對戰爭題材的執迷,反而作品中往往著力將個人的極端心理表現出來。「如果從宗教角度來說,他的電影講求異教力量大於正統宗教,或講述人在情緒上如何邁向病態的表現,甚至去到一個地步,令人分不清楚是純粹的個人心理問題,還是世界的罪惡力量大得令人無法抵抗。」羅維明說。

 最明顯的例子可能是《水中刀》。波蘭斯基設計了一次簡單的三人相遇,專欄作家與妻子到湖畔遊船河,中途遇上了截順風車的年輕學生。故事發展下去專欄作家在年輕人的刀子拋進水中,年輕人投湖找刀,作家則找年輕人,原來年輕人卻上了小船跟作家妻子苟且。整齣電影以扭曲的鏡頭與幽閉的場照營造出懸疑的氛圍,要觀眾面對由人物牽動而來的人性陰暗面。

相關新聞
波蘭電影新浪潮 看人文 也看歷史 (2009-01-20) (圖)
華意達:戰爭夾縫中的下水道 (2009-01-20) (圖)
波蘭斯基:極端主義者的水中刀 (2009-01-20) (圖)
現代主義下的新寫實格調 (2009-01-20) (圖)
銀幕短打:赤壁之同袍 (2009-01-20) (圖)
新戲預告:《乜都得先生》占基利回歸 (2009-01-20) (圖)
聲光影評:《馬利與我》勝在寫實 (2009-01-20) (圖)
《崖上的波兒》宮崎駿重返童真境界 (2009-01-13) (圖)
貫徹關懷議題 (2009-01-13) (圖)
感人至深的親情 (2009-01-13) (圖)
一個真摯的承諾 (2009-01-13) (圖)
影音館:David Bowie〈Queen Bitch〉的連鎖關係 (2009-01-13) (圖)
聲光影評:《梅蘭芳》、《霸王別姬》不能比 (2009-01-13) (圖)
新戲預告:《奇幻逆緣》越活越年輕 (2009-01-1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聲光透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