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封面故事•家在中上環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2-1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圖:李卓賢

 嘗試徒步由銅鑼灣沿著電車路往西走(今天已少有人作同類嘗試),大抵是一次香港都市的時間之旅。

 途經中上環,你將會看見所謂象徵香港的大廈群,門庭若市的跨國名店,但你同時奇怪,不遠處還有間散發著頑固氣味的傳統小店,信步又有英國殖民痕跡的老街市舊建築,最後更發現,這裡仍住著很多早上打開窗就幾乎碰到摩天大廈幕牆的老街坊……

 如果你走至港島西陲西營盤,還有力氣對上述都市生態感興趣,不妨一到前身為贊育醫院員工宿舍的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該中心最近舉辦「家在中上環:城市組織的轉化1843-2008」(下稱「家在中上環」)的展覽,中心利用自身的舊建築空間,與參展者合力展示中上環建築面貌,嘗試從歷史考察與田野研究(FieldStudy)等方式,去疏理與尋找百多年來中上環的成長活力。

建築學的人文關懷

 是次參與「家在中上環」包括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城市設計工作室的鍾宏亮教授、田恆德教授、胡佩玲教授、乙增志教授以及一群學生。

 中上環是本港最早都市化的地區。自1843年英國殖民者將之定名為維多利亞城以後,它就像一個胖子那樣向東與西橫向發展,由最初的華洋商業區和住宅區,在160多年間搖身一變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然而狹小的空間中,卻意外地保有大量商住並存、新舊共榮的獨有特質。「家在中上環」的計劃引言就指出,參與計劃的研究者嘗試研究「區內住宅建築類型對象,探索它們的轉變如何影響工作空間、戶外空間、街巷生活及城市體驗」。大抵可以說明,這次建築研究及展覽並非單從建築史或與經濟大歷史的角度出發,而是以建築狀況的演化,探討在香港中心地帶生活的人們生活狀態上的轉變。

維城:矮樓變高樓的五個階段

 展場主要分作上下兩部分。在地層,參展者透過文字與圖則,展示研究團隊的成果。

 「家在中上環」分五個階段作研究,其一為「維多利亞城」時期(1843-1900),主要是探討歐洲人與華人在19世紀以前在中上環地區的居住張力,以及隨著都市發展因衛生與安全問題所帶來的住屋政策,可謂考察了區內歷史建築,以及中西區居民的多樣化的源起;其二為矮城(1945-1961),研究者以永利街為模範,討論戰後的居民如何把生活的地方轉化成工作空間,聚合成社群,形成了商住並存的特別生態;其三為「冒升中的城」(1961-1970),也就是在戰後香港得到經濟上的發展機會,再加上殖民地政府在政策上的改變,令中上環的居民生活水平改變,開始轉化區內的建築構成;至其四「高城」(1970-1987)中,香港因商業的高度發展,中環裡沿幹線而建的商業中心開始向東和西發展,高城已成為商業戰場,但矮城的工商住並存格局依舊在高城之間或後面生存;而隨著「市區重建」(1988-2007)的年代降臨,隨著土地發展公司與市區重建局偏重商界的都市規劃,粗暴卻成效有限的重建項目,竟諷刺地在某程度上保留中上環矮城的特色,甚至引起了社群對社區特色的重視。

 隨著文字對研究的闡釋,場館的地層設有中上環區內考察的幻燈片作補充,以較感性的圖文方式呈現中上環的轉變。

多元社區的展示

 沿著經復修的木樓梯,可走進古蹟中心的二樓。在中心的大廳,參展的研究團隊利用不同尺度(Scale)的模型,展示中上環區住環境與因應社區演變而誕生或保留出的樓房內部結構,顯示團隊作田野考察之餘,也致力發揮建築物的藝術氣質。當然,社區的文化景觀沒有人的要素,只是一堆石屎建築而已,因此參展的學生也利用攝影,紀錄中上環街巷間一些經過多年累積的生活方式與傳統。

 經過是次調查研究,研究團隊指出,中上環矮城與高城的並存,為不同的人提供了不同的居住選擇;百多年自足的發展過程,保留了大量文化遺產;舊建築保留了不少建築技術(或可視為非物質文化選產的保存);區內保留了很好的社區網路(研究團隊稱之為「居民的相遇機緣」),也包容了大量本土的工商業;而現存因發展而孕育的保育傳統,能使香港人反思現有的發展模式。是以香港現有的發展方式,是否一個經常自稱「多元化」的城市所秉持的?因此研究團隊亦提出「我們認為有意義的轉化,從不『重塑』歷史舊物,更非視城市更新為房地產項目,而是要協調及誘發一個有機的演變過程去促進平等、多元與凝聚」的想法。

下一站:中上環

 除了參觀「家在中上環」,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本身就甚具有歷史價值,它的前身為建於1922年的贊育醫院員工宿舍,為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等為三級歷史建築,因此參觀展覽之餘,也不難發現經過精心修復的壁爐與木造的百葉窗;中心上層亦利用玻璃物料設計假天花,讓遊客能欣賞歷史建築的頂層結構。

 這也是香港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繼中區警署活化計劃以後,在中上環捐助的另一個文化保育項目。七百七十九萬的捐款,除了幫助長春社為文化古蹟資源中心進行裝修工程,也包括其「文化承傳」社區參與計劃以及「保育文化古蹟」教育及外展計劃。

 自從中環商業區發展度飽和,加上香港面對地區愈來愈見激烈的競爭,一種近乎偏執的經濟地位的維持與追求,早已成為社會上的主流意識。中上環原有自足的城市文化景觀,多年來被幾近粗暴的主流發展意識所壓抑,似乎我們需要更多同類型的展覽和保育據點,在中環與西九龍這兩大發展重鎮之間出現,去提醒我們,除了經濟,我們是否需要別的追求?

「家在中上環:城市組織及轉化」

主辦: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日期:本日至3月28日

時間:星期二至六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地點:香港西營盤西邊街36a西區社區中心後座

查詢:www.cache.org.hk

相關新聞
東尼獎音樂劇 從百老匯笑到香港 (圖)
搶奪芳心喜自由 (圖)
不能錯過的愛沙尼亞愛樂室樂合唱團 (圖)
點評集:《卡里古拉》 稍欠力度 (圖)
活動推介:香港藝術節加料節目—在尖沙咀發現石硤尾
活動推介:《美麗連繫》
百家廊•雞和鴨 (圖)
生活語絲•麗星郵輪不愛我
隨想國•數學無趣?
師人物語•你有問題
琴台客聚•梁羽生的老師 (圖)
翠袖乾坤•疑 慮
醫情識趣•暴力和適應阻礙症
勾畫生前事 彩繪棺材伴上路
控制塔員工唔知醒 客機盤旋半小時
生育率領先歐洲 法國媽媽最少產兩胎
女性較男性更易覺冷
藏木版年畫 存民間文化 (圖)
東漢二十八宿葵花亭赴考文武狀元全部圖 (圖)
游說朋友割愛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