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09年2月10日,美國國會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里德(中)在國會山出席記者會。當日,美國國會參議院投票通過了總額為8,38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當中包括了「購買美國貨」的條款。 新華社
本報特約記者 李浩彰
「一石激起千重浪」。隨著美國次按問題爆發,全球多個經濟體系遭到波及,經濟可望獨善其身的decoupling理論幻滅,不同的國家為了保護本土經濟,紛紛推出挽救措施。可是,在「病急亂投醫」的情況下,難免出現過猶不及的措施─採用保護主義的政策。到底貿易保護主義是否真能有效挽救經濟?
新聞背景:
自從國際經濟形勢開始轉壞,各國經濟正在走下坡之際,便有國家施行有保護主義色彩的政策。世貿組織於今年1月26日發出的一份工作文件顯示,自去年秋季以來,由於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低迷,共計22個國家及地區採取了提高關稅、支持國內產業發展政策等對貿易產生影響的措施,形成了保護主義抬頭的情勢。
22國家地區提高關稅
而這種貿易保護主義開始廣受世界關注,主要來自美國的8千億美元刺激經濟方案。早前,美國國會通過8千億美元刺激經濟方案,其中包含了「購買美國貨」(Buy American)條款,規定刺激經濟方案內的政府工程,所用鋼鐵必須是美國貨。在通過法案前已有人提出,除非一項工程所用鋼材和其他製成品全部美國製造,否則不得使用方案內的撥款。建議一出,令全世界譁然,並視為這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系貿易保護主義的開始。
不同觀點:
愛國主義者角度
站在民族主義的立場,國民先購自己國家的出品帶動經濟,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依據基本的經濟學原則,經濟的運行主要依靠資金的不斷流動,當生產商製造一件成品後,將之出售以取得利潤,從而帶動經濟。這正是為何各國政府想方設法,以退稅、消費券等模式鼓勵市民消費。國民購入自家的產品,無形中對自身經濟產生更大推動力。同時,貿易保護主義下的高關稅政策,亦能為政府帶來額外的收入。
國民角度
對於國民來說,擁有一份工作維持生計至關重要。若國內企業的訂單及需求不減,由此產生盈利,如此才能保障不作出裁員的情況。不過,由於貿易保護主義限制了外國貨品的入口,令到國民在消費時的選擇減少,一旦希望購買外國貨品的話,便可能要付出的較昂貴的費用。
國際關係角度
貿易保護主義,勢必令各國關係趨於惡劣。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參議員麥凱恩曾指出,如果「購買美國貨」通過成為政策,美國的貿易夥伴為了保護自身經濟,很快就以「購買歐洲貨」和「購買日本貨」還以顏色,令關係轉趨緊張。例如同屬美洲國家的加拿大,早前便因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條款而一度表示不滿。若保護主義發展下去,必然導致不同國家間的惡性競爭,影響外交。
自由經濟市場角度
現時全球一體化,全世界漸漸變成一個地球村,這亦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在這個龐大的體系之中,各國要和平共處、互相促進,公平的原則必不可少。不久前剛在美國召開的G20峰會,各國領袖已預見保護主義可能抬頭,即在聯合聲明中表示不希望在未來出現妨礙自由貿易的行為。美國的振興方案已嚴重違背了當時的決議。而西方7國集團(G7)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早前在羅馬舉行會議後,亦在一份聲明草案中強調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並呼籲要避免出現新的世界貿易壁壘。
競爭角度
「有競爭才有進步」,在自由貿易的體制下,一切由市場來做決定。故此,不同的機構便絞盡腦汁,積極改善產品的素質,從而取得大眾消費者的認同而得以賺取可觀的利潤。一旦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內企業的競爭減少,勢必形成產品素質因需求穩定而下降的情況,令整個工業的發展停步不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