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深圳灣海關關長王學理(右一)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特約通迅員聶莉雅 攝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羅珍、謝白清,特約通迅員曹勇新、聶莉雅深圳25日電】深圳灣海關關長王學理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深圳灣口岸在全國率先實行「一地兩檢」通關模式以來,共有2,335萬人次、329萬車流享受到了這一通關模式帶來的便利。王學理強調,深圳灣口岸實行的「一地兩檢」,具有政治、法律、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的深遠意義,對將來中外邊境口岸模式有重要的探索意義。
緩解深圳其他口岸壓力
在「一地兩檢」模式的監管下,進出境旅客可以在短短5-10分鐘之內即辦結兩地的過關手續,車輛來往深港兩地也僅需10到15分鐘,大大節省了旅客和車輛的通關時間,提高了通關效率。王學理說,深圳灣口岸開通後,大大緩解了深圳其他口岸的通關壓力。「深圳灣口岸通關前,深圳羅湖、皇崗等口岸經常出現規模性塞車,但深圳灣口岸開通後,這種情況很少發生。」他透露,目前,深圳灣口岸每天的車流約7千輛,客流達5萬人次左右,最高峰時達7.3萬人次。
王學理特別強調,深圳灣口岸實行「一地兩檢」的意義遠不止緩解通關壓力、節省通關時間這麼簡單,它在政治、法律、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的意義更為深遠。
兩種通關模式相互融合
他說,深圳灣口岸的「一地兩檢」,將香港的檢查機構搬到深圳的地界上來進行,這是政治體制創新的典範。「一地兩檢」也使香港這種英國式口岸通關模式與深圳的中國通關模式相互融合,相互學習,然後輻射到全國。深港海關雙方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機制,其中包括合署辦公的通關事務協調中心和反走私協調中心、深港海關CCTV圖像共享、大型集裝箱設備檢查分析圖像互傳、互認查檢結果、反走私情報交換和跨境情報聯合經營等,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