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由專到博 博物新趨勢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5-1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近世紀博物館發展,許多時都被客觀環境局限。一般情況,都是政府計劃保護一座歷史遺址,但通常主題未想好,便急急把建築物改建成展館。內裡有否合適藏品和主題,許多時都被忽略,當展館落成後,才發覺沒有合適藏品,周邊環境又沒有適當配套。最終,只是保留及翻新了一座沒有內涵的古老建築物,對市民也沒吸引力。失敗的收藏策略、沒意義或無關的文物陳設,只會減低博物館的存在價值,成為政府的負擔,違反博物館的原則和理念。

 一直以來,博物館以歷史、科學和藝術等學科分類,但實際上卻難劃一區分。例如,民俗文物館內裡既有美術成份,也有自然科學和歷史成份,那麼應該如何把它劃分出來?還是索性稱它為「民俗文物館」,擺設各類的展品便算?那麼有民俗文物館,還需有歷史博物館嗎?如何處理當中的內容重疊?有專家認為,21世紀博物館發展應作出突破,市民不能再容忍一座沒有「靈魂」和「性格」的建築物,所以博物館的方針也必須由過往的專題性走向兼容性,即是由「專」走向「博」。

 以台灣馬祖民俗文物館為例,兼容了歷史、藝術和自然科學等博物館內涵,除保存其地方歷史(local history)外,還有地方知識(local knowledge)。馬祖也有本身的社區文化,有獨特的社區發展史及工具製造改良技術,還有本土信仰所衍生的風俗習慣和生活美學。按照這種「由專到博」的原則,馬祖只須成立一間精益求精的博物館,集中資源展出最有價值的物品。若再按不同範疇多建幾間,只是浪費資源。

 本港作為一個城市,政府轄下主要博物館便有18間,包括歷史、科學和藝術博物館,主題重複情況令人關注。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香港故事」,曾被批評欠缺真實文物藏品,很多都是模型和仿製品,而部分內容又與李鄭屋漢墓博物館等重疊。至於香港文化博物館,更欠缺明確主題,既有歷史展覽,又有當代藝術展品。當「戰線」太長,個別博物館發展便諸多掣肘,缺乏展品和資源,很難產生吸引力。

相關新聞
放低身段 踩入社區 博物館日活起來 (圖)
博物館要走進生活 (圖)
由專到博 博物新趨勢 (圖)
博物館與旅遊業 (圖)
博物館新管理術
社會參與 親近群眾
博物館源自繆斯廟 (圖)
歷屆國際博物館日主題
今年齊令博物館動起來
葛亮 他和他的南京 (圖)
書評:荒木經惟談「寫真」 (圖)
書介•戰勝傳染病──傳染病預防及控制手冊 (圖)
小說旺角 (圖)
經濟危機 文化機遇? (圖)
花花世界 (圖)
宿主 (圖)
送書印花 (圖)
徵稿啟事
百家廊•「約定俗成」解 (圖)
翠袖乾坤•有你沒我的感情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