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彭礪青
書名:《色相大和》
作者:健吾
出版:精英文化動力
定價:港幣78元
出版日期:2009年5月
這是健吾的第三本書,相比起封面設計鮮艷斑斕的《瀛男寶鑑》和《瀛人設計》,《色相大和》以純白封面配上酷似《崖上的波兒》的線條的紅色繪畫,相對顯得簡單。在內容上,也不再像上兩本那麼另類,反而討論這幾年間日本在倫理觀、家庭觀、工作和生活價值觀等方面的變化。
毫無疑問,在香港專欄作家中,健吾對現今日本社會變化可謂瞭如指掌,談起來很地道,而且引用許多權威學者的研究結果和評語,其中許多是日本社會及經濟學專家。但同時文字亦輕鬆簡潔。日本無時無刻處於急遽改變的浪潮中,所以對於日本的傳統論述很快便不能配合日本社會的真實面貌,健吾的書恰好補充了這個空隙。
今天日本社會怎麼樣?其實不用說甚麼M型社會,單看他們的鬆弛熊、溫泉水療就知道他們的優裕生活其實充滿壓力,不單在辦公室要超額完成工作,連在學校也要和同學競爭第一,可是這種現象已經不再。在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全賴攞屋太一所說的「團塊世代」,他們是一群為公司和家人勤奮工作的中年男人,最終締造出日本經濟奇蹟。可是這畢竟是陳年舊事,當日本變成優裕社會後,人們不再像以前的團塊世代般勞碌工作,而是開始注重享受,這種現象尤以女性明顯。當在職女性越來越多,也在白領管理階層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後,她們便將大量精神、時間、金錢,投放進提高自我形象及物質享受方面。
隨着「團塊世代」變成歷史,今日員工已不再滿足於昔日「領主—家臣」式的隸屬關係,反正不喜歡就轉工,或者索性成為飛特族(freeters)。很多人小時候看過很多以「不負責任者」為題材的日本動漫,但只有了解日本社會在這幾十年間的變遷後,才會明白這些動漫是何等認真。這反映出團塊世代和坐享其成者兩代之間的衝突,老一輩指責下一代「不就職」,下一代希望上一代了解時代變了。作者也不禁問道﹕「究竟誰才是對的﹖」與上一代相比,這一代的責任感固然少了,但卻可以自由決定做甚麼,至於「下流世代」和社會兩極化的趨勢,也是全球各國面臨的社會問題。
種種現象,其實也可以解釋為現代性的影響。在〈有品格的女人最快樂〉這一章,作者引用社會學家吉登斯的話,討論女性閱讀「自救書」和追求自我幸福的關係。吉登斯說,因為我們活在現代社會,所以才喜歡講自己,即關心自己的感受。作者認為當今日本女人愛讀暢銷書《女人的品格》的原因,是「追求自己的幸福」,要在當今日本社會尋找小津安二郎電影中的家庭女性,當然是沒可能的,關鍵是這種改變產生怎樣的社會效果。
於是我們會聯想到「電車男」、「御宅族」、「型男」等名詞。這些藉生活習慣將年輕一輩(尤其是男性)定型的名詞、術語,不單反映出日本年輕一輩對身份的焦慮,也突顯出他們對於社交能力、尤其是與異性相處經驗的重視。人們看到當今日本社會的人際關係,已從形式化的禮儀變得更審美、更商品化。有趣的是,充斥日本書店的勵志書、自救書、美德書,也不過是商品社會下導向「自我幸福生活」的指南而已。
與此同時,在受薪族、學童家庭和夫妻關係中,亦經歷了重重演變。例如:婚姻不再像以前般,是兩性關係的束縛,女人也不再像以前,覺得丈夫在外邊工作,在夜店與客人應酬,是天經地義的事。女人會偷看丈夫的手機和電郵,一旦找到伴侶越軌的證據,便會採取激烈的行動,如刪除丈夫同事的電話號碼,將丈夫的衣服扔到街上讓流浪漢穿上等,這都是關注自我的想法對日本女性的影響。談及夫妻的疏離,作者舉出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例﹕下班回家的丈夫疲倦回家,一頭挨在太太的大腿上,向太太訴說工作的辛酸,這時候,太太只需回答「是的。」不用聆聽內容,就可以順帶向丈夫提出自己的要求,對方通常都不會拒絕。
作為專欄作家,健吾則從每種社會現象中,思考日本社會失序的根源,引證學者的論述,並透過豐富的事例,審視日本人間的種種色相;隨意而通俗的語調,切合現今世代的思維。個人覺得,這些嬉笑怒罵的雜文,雖是順手拈來,卻處處流露知性和社會關懷,即使讀者站在時事評論和學術性文章之間,這些隨筆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而且以健吾這樣資深的知日者,文章份量亦不容置疑,書中很多關於日本社會的行情,更是研究日本社會的珍貴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