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嚴敏慧)連串藥物事故令港府決心整頓製藥業,惟有消息指出,當局要求藥廠引入藥物微生物測試後,製藥時間大幅延長,加上醫管局不再向歐化藥業訂購藥物,令該局7成藥物出現短缺,要同時向多家藥廠買藥,導致數十種藥物供應不穩,情況已維持近2個月。當中,以用量較大的抗敏藥膏、咳藥水、抗生素及眼藥水等藥物最為嚴重,該局要向病人寫「欠藥單」分數次派發藥物,或以其他藥代替。
新安排拖慢藥廠生產
歐化藥業「出事」後,醫管局全面停止向該藥廠購藥,近7成藥物需轉向其他藥廠購買。消息人士指出,歐化一直為主要藥物供應商,突然要向其他藥廠購買足夠全港公立醫院及診所使用的藥物,根本不可行。加上本地藥廠出產藥物前,必須進行微生物測試,每次測試需8至10天,拖慢整體生產時間。
消息形容,現時同一款藥物要向不同藥廠購買,「本地藥廠、內地註冊藥廠,總之有藥就要,有如窮人周圍問人借錢」。例如醫生經常處方治療濕疹及皮膚敏感藥膏,每天「去貨」最少10數支,咳藥水每日派發量數以千計,其他如抗生素、咳藥水、胃藥等用量大的藥物亦「時有時冇」。部分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更要加密次數到門診或醫院取藥。消息人士預計,要最少兩個月時間讓各藥廠調整生產線增加製藥量後,情況才會紓緩。衛生署承認轄下診所曾出現藥物短缺,但經藥廠改善生產線及將藥物微生物測試外判私人公司後,藥物短缺問題已漸解決。
|